缩略图

九年级语文:在诗意与现实间架起教育的桥梁

作者

笪洪伟

江苏省句容市 句容市郭庄中学212434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诗意与现实,构建一座连接学生心灵与知识世界的桥梁。文章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指出了存在的脱节问题,进而提出将文学作品的诗意之美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诗意中汲取智慧,用现实的视角解读文本,培养其综合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文强调,诗意与现实的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语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诗意教育;现实关联;综合素养

引言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九年级作为初中教育的关键阶段,承载着学生升学与成长的重要使命。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应有的情感熏陶与思维启迪作用。本文试图打破这一僵局,探索如何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将文学的诗意与现实世界相融合,既保留语文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未来公民。

一、诗意与现实的断裂

‌在当前九年级语文教学中,诗意与现实的断裂现象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诗意缺失与现实脱节两大方面。

诗意缺失: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文学作品往往被过度肢解为知识点,教师侧重于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内容的讲解,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背后情感与意境的深入挖掘。学生难以真正领略到诗词歌赋中的韵味与美感,导致诗意在语文教学中逐渐缺失,文学作品的魅力大打折扣。[1]

现实脱节:语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材中虽然不乏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对作品本身的分析,而未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这种现实脱节的现象,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也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实践

(一)文本深度解读‌

‌1.多维度剖析,洞悉文本深层意蕴

多维度剖析,作为一种有效的解读方法,它要求学生不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是要深入其里,结合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挖掘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出师表》为例,这篇诸葛亮的表文,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他对国家、对君主的深情与责任。在解读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将目光投向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了解蜀汉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政局不稳。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肩负着重整河山、北伐中原的重任。这样的历史背景,为《出师表》的诞生铺设了厚重的底色。

接着,再将视线转向诸葛亮本人。他的一生,是忠诚与智慧的化身。从早年辅佐刘备,到后来独撑蜀汉大局,诸葛亮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他对刘备的忠诚,对国家的责任感,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也流淌在他的笔下。《出师表》中,他恳切地劝勉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励精图治,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和对君主成长的殷切期望。通过这样多维度的剖析,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与作者情感,还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本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跨学科融合,构建知识立体网络

跨学科融合是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历史、地理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使文本解读更加立体与多元。[2]如在《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与作者范仲淹的豁达情怀。在解读时,教师可以引入地理知识,讲述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章中所描绘的自然之美。同时,结合历史知识,讲述范仲淹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与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这样的跨学科融合方式,不仅丰富了文本解读的维度,更让学生在对比与联系中激发了思维的火花,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二)实践活动设计‌

1.文学创作:经典启迪,生活抒怀

文学创作犹如一股清泉,滋养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与个性展现的广阔舞台。经典作品,便是这舞台上的璀璨明灯,引领着学生走进文学的深处,汲取养分,启迪智慧。如《蒲柳人家》,这部小说以其鲜活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学生们铺开了一幅乡村生活的绚丽画卷。学生们在阅读中,不仅被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深深吸引,更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笔触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文字去描绘一幅幅生动的场景,如何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刻画性格、推动情节。在这样的熏陶下,学生们开始尝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创作之中。有一位学生,在读过《蒲柳人家》后,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他回忆起与祖母共度的那个夏日午后,祖母轻轻摇动着扇子,为他讲述着家族的往事。

2.社会调研:文本为引,现实探索

社会调研是将文学的殿堂与现实的土壤紧密相连。它让学生有机会跳出书本的框架,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从而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比如《故乡》这篇课文,鲁迅先生以其深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故乡变迁的画卷,人物命运在其中沉浮起伏。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触摸到这份历史的厚重,教师精心策划了一场“故乡变迁”的社会调研活动。学生们不再只是坐在教室里被动接受,而是化身成为小小调研员,踏上探索家乡变迁的旅程。他们走进街头巷尾,与老乡亲攀谈,了解近年来家乡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沧桑巨变;他们翻阅地方志,搜集历史资料,试图拼凑出家乡发展的脉络;他们还实地考察,用镜头记录下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痕迹。最终,一份份详实的调研报告在他们手中诞生,不仅记录了家乡的点点滴滴,更融入了他们对文本情感的深刻理解与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悟。在班级分享会上,学生们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期许,文学与现实的桥梁在他们心中悄然架起,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梦想与现实。[3]

(三)评价体系革新:过程为重,多元并进

当前,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创新,而非仅仅盯着那张冰冷的考试成绩单。毕竟,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非制造分数的机器。为此,我们倡导多元化评价,让评价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锤定音,而是引入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4]这样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既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也能正视不足,从而在相互学习与自我反思中不断成长。比如在《水调歌头》教学为例,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背诵情况,更重视他们在解读诗词过程中的独到见解与创新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相互评价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理解,既增进了对诗词意境的领悟,又在同伴的反馈中学会了如何更全面地表达自己。

‌结语

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架起诗意与现实的桥梁,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超越,更是对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活动,我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敏锐现实洞察力的未来公民。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最终追求。

参考文献

[1]洪珊. 基于文化诗学理论的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研究[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23.

[2]吕韶澍. 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 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21.

[3]李定广,陈婷. 诗教传统教学建构与诗意语文渗透[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1):4-11.

[4]孙承明. 语文课堂,诗意栖居[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