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研究
任婷 任冉
1.信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院,河南 信阳 464000;2.新乡市第一铁路小学,河南 新乡 453000
作者简介:任婷(1995—),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大学助教,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任冉(1995—),女,河南信阳人,新乡市第一铁路小学教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架起理论与受众之间的“桥梁”,避免二者的断裂。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乡镇党政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农村精英群体是连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在传播中传播者要认清使命,掌握一定的策略,有效地促进新时代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
关键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而农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进一步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村群众的头脑,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信念,外化为群众的行动,增强群众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农村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需要传播主体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把马克思主义传播给大众。因而,深入分析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权建设现状,探索农村场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构成、使命及优化策略,对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农村的有效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一、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使命
作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乡镇党政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还是精英群体要牢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由自发传播转向自觉传播,形成一种自觉传播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地区的传播。
(一)乡镇党政机关干部肩负核心领导的责任
党和国家是通过乡镇政权的运作,来促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的。作为维持乡镇政权运作的党政机关的干部,他们的传播是民众获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官方主渠道,这就决定了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乡镇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做到“以上率下”,增强责任意识,身体力行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指引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其接受与认同马克思主义。首先,坚定政治立场。乡镇党政机关干部,要牢牢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其次,强化责任意识。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干部,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积极组织各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积极组织乡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选调农村干部以及广大先进农民参加马克思主义培训班、举办各种学习交流活动,营造一种浓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氛围。最后,落实主体责任制度。对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进行定期检查、考评,对传播成效好的先进典型村进行表彰与奖励;对于积极性不高、重视度不够、宣传不到位的村点名批评,以示警示。
(二)村干部肩负直接领导的责任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村干部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即深入广大农民群众,直接领导广大群众开展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这就要求村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增强其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其一,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村干部要始终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迈开双脚,进村入户,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了解群众的思想困惑、关心群众的切实感受、关照群众的真实需要、注重对群众的人文关怀,做到对全村群众基本情况的全面掌握,这有利于争取群众的感情支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下坚实的情感土壤。其二,勇担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牵线人”。村干部是国家和农民发生最直接联系的纽带,由于其处于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特殊境地,村干部更要避免成为乡村治理的“撞钟人”而产生“不作为”的歪风。一方面要主动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邀请专家学者进村为民众系统宣讲,选购大众化系列书籍供民众阅读,提供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平台。另一方面,带领民众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三)党员肩负“先锋模范领导”的责任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广大党员扮演着“先锋模范领导”角色。党员在“化大众”的过程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积极在农村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群众接受、消化、吸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做好宣传工作。第一,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践行党员义务。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疾苦,树立大众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的良好形象,增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第二,要主动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氛围。共产党员是先锋队,发挥着骨干作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使命与职责所在,一种理论若想说服大众,传播者就要运用理论去解释现实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带动大家去学习、认知、领会与运用。
(四)农村精英群体肩负“非正式领导者”的责任
农村精英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应当担负起“非正式领导者”的使命与责任,做好“小喇叭”与“广播站”的工作。一方面,农村精英群体要承担领导者的角色。“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农村的精英群体就是村民当中的“诸葛亮”,他们应当真心实意地为农民谋计,为乡村振兴谋利,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奠定强大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农村精英群体要运用隐形传播的方式。在日常生活当中,注意运用口头传播、反复传播、示范传播等隐形方式,使大众于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此外,农村精英群体要承担“把关人”、“舵手”的角色。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是结合农村农民实际,经过选择继而传递的,在这个阶段,精英群体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要对各种信息加以筛选、整合,要敢于“剜烂苹果”,①当好“舵手”,引领大众思想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优化策略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传播者要提升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具有权威性、契合农村农民的利益诉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具有实用性、丰富农村“化大众”的传播载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具有成效性。
(一)提升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具有权威性
传播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前提。农村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要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由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层领导者”的行为特点、知识水平、工作性质等方面不同,因而,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来说理论水平的标准也不同。乡镇党政机关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村干部要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党课、听专题报告会、阅读科学的书籍、学习权威的文件等方式,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党员要及时了解党中央大政方针,利用新媒体平台,比如,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加强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学习和贯彻执行。
(二)契合农村农民的利益诉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具有实用性
契合农民实实在在的利益是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一招。在推进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回应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等实际利益诉求。这就要求广大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要倾听农民的诉求,了解农民的现实需要,分析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民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遵循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国家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尤其是涉农政策加以分析解读,使农民正确理解党中央的政策精神,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感受到理论是能够反映和实现农民的愿望和诉求的。此外,传播者要关注到农民的精神利益诉求,要借助于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活动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如通过即兴表演、电影下乡、二人转等文艺活动中穿插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
(三)构建平等的沟通交流机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具有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要“化大众”就要让群众体会到温度,感受到热情。这就要求传播者首先要“化”大众的感情,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构建起平等的对话交流机制。一是要树立“受众本位”的理念。传播者要放下“身段”,坚持平等交流、共同提高的原则,真真切切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多聆听群众的心声,构建传受二者的情感纽带。二是要转变话语系统。传播者要用好新表达,一方面要了解受众对象的兴趣取向,做到“看人下菜”,满足受众的接受期待;另一方面要融会群众的语言系统,把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抽象深奥的政治性、学术性的话语转化为农民容易接受的日常性、叙事性的话语。要坚持多讲家常话,少讲场面话,巧用数字、俗语、方言等大众化语言。习近平总书记就善用大众化表达,比如“中国梦”、“四个伟大”、“时代是思想之母”、“刮骨疗毒”、“打虎拍蝇”等一系列具有强烈亲和力与感召力的语言。
(四)丰富农村“化大众”的传播载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具有成效性
丰富农村“化大众”的传播载体是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抓手。农民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多数是处于非自觉的状态,要实现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信服与认同,就需要传播者依靠多样化的传播载体进行反复宣传,防止农民发生“审美疲劳”,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其一,可以依托当地农村文化设施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特有文化资源相结合。传播者可以通过对当地农村村史的介绍、对村务公告栏、宣传栏内张贴内容的讲解,使农村农民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认知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具体化内容。其二,可以凭借农村特有的实践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渗透于实践行动中。例如,可以在农村的“赶集”“乡会”等人数较多的活动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宣传力度。其三,可以借助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人格化。通过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把鲜活的例子摆在群众面前,让群众可感知、可亲近,比单纯地讲道理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其四,可以举办一系列文娱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寓教于乐,于无形当中进入农民的头脑中。例如,通过举办茶话会、交流会等方式,让群众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理论上的认同,也可以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表演比赛等竞争性比赛让群众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激发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6.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新华社.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J].时事报告,2019(9):4-7.
[5]全党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9-06-26.
[6]于安龙.马克思主义当代解释力探析[J].理论月刊,2019,(8):12-18.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