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 讲好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孙玉涛
滨州市博物馆 山东省滨州市 256600
摘 要: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传承弘扬意义重大。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博物馆作为集革命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欣赏、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机构,如何更好地发挥革命文物的价值。本文结合滨州市博物馆牵头其他文博机构联合举办的“筚路蓝缕——渤海革命老区抗日战争纪实展”,对在革命文物展览中的具体实践探索和取得的良好社会成效,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革命文物 博物馆 展览 红色教育 文化传承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渤海区是革命战争年代重要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后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渤海区党政军民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铸就的老渤海革命传统,是渤海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保护和利用渤海革命老区红色革命资源,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滨州市博物馆创新实施区域联动机制,牵头淄博、德州及滨州各县市区共11家文博单位,联合举办了“筚路蓝缕——渤海革命老区抗日战争纪实展”,全面展示渤海区光辉的抗战历程,达到了用心用情讲好“渤海区革命故事”的效果。
一、主要采取的做法
为褒扬先烈、传承弘扬老渤海精神,激发群众爱国情怀,我们从文物展品的征集、展览的设计、文创产品的开发到展览过程中的问卷调查,都充分考虑观众的兴趣,确保观众在观展的同时,能够沉浸式体验80年前的抗战历史,接收爱国主义教育。
一是提升陈展水平,让红色故事“讲”起来。在展览的设计中,通过叙事内容和场景烘托调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产生共情,强化展览的传播效果。例如在展览开头设置渤海区地下交通员王壮基伤口藏密信的故事场景,给观众一种“悲壮”情绪传递,使观众产生很强的角色代入感。展览期间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邀请烈士李树友、李树成的后代李旭老师讲解李家抗日事迹,配合展出的革命文物,让受众更深刻地理解革命的意义。把展览和口述史资料结合起来,做到“有物可看,有事可说,有史可讲”,构建出展览的叙事化表达。展览过程中,应用现代科技、数字化展示手段,革命文物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明显增强。
二是做强红培研学,让红色历史“热”起来。先后将“筚路蓝缕—渤海革命老区抗日战争纪实展”“渤海丰碑——滨州革命遗址遗迹图片巡展”等革命类流动展览送到滨州实验学校、市东街道翰林社区等场所20余场次,给社区群众和青少年朋友带来一场场家门口、教室里的红色文化盛宴。讲解员老师走进社区、学校为群众讲解发生在滨州大地上的红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支前参军等事迹,带领群众重温渤海革命老区光辉的岁月,学习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播撒了红色种子,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围绕红培研学、主题教育等工作,与山东航空学院等12所大中小学校建立协同研究发展机制,策划推出“鉴往知来,探寻文化脉络”“追寻红色记忆——红军小挎包制作”“文物修复·守护历史”等体验课程。
三是推出特色文创,让红色文化“火”起来。不断丰富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形式,设计创作了渤海区革命英雄人物冰箱贴、英雄人物立牌,将红色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徽章、书签、帆布包、小夜灯及文具等一系列文创产品中。通过文创产品讲述渤海红色故事,让无数喜欢文创产品的观众把“红色故事”带回家。“筚路蓝缕—渤海革命老区抗日战争纪实展”不仅丰富了观众的参观体验,更深入挖掘了渤海区红色资源的内涵和价值,促进了滨州红色旅游的发展。打出“革命文物+”组合拳,通过主题图片展览、大学生主题研学、红色故事分享等形式,让革命文物能感知、可体验,将渤海红色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
二、展览取得的效果
此次滨州市联合淄博市、德州市举办革命类展览,是一次系统利用渤海区革命文物资源、传承渤海红色基因的路径探索,为今后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1、合理科学策展,提高展览的可观赏性。展览从策划到布展历时7个多月,汇聚了100余件/套抗战文物、9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展览分为“日军残暴入侵,军民奋起抵抗”“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建设,保证抗战供应”“合并成立渤海区,抗战最终胜利”三个部分,通过人物、事件、时间三条线索叙事,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关键人物通过事件串联起来,全面展示渤海区光辉的抗战历程。市民群众在观展的同时,能够近距离地触摸历史的脉搏,通过参观抗战时期的枪支弹药、抗战英雄生活用品、照片、报纸刊物等革命文物,深度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感受80多年前渤海区军民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
2、用好红色资源,提升文物社会影响力。为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我们向市直机关工委提出了围绕“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设计“主题党日”主题的建议,并得到采纳,将其列入2024年9月、10月市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号召市直机关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学习“筚路蓝缕——渤海革命老区抗日战争纪实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传承“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革命传统。两个月的时间,共有72家机关单位团体,3500余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有效提升了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增强了社会影响力。为满足观众需求,我们实施了展览数字化工程,开通制作线上展览,打造永不落幕的渤海老区抗日革命展。展览在展3个多月,接待了观众11万余人,被中国文物报等媒体报道20余次,让渤海区抗日英雄事迹深入人心。
3、做好文物保护,增强红色展览群众参与性。形式设计之前,发放1000张观众前置评估问卷,了解观众对展览的需求,征询群众对革命类文物保护的建议,有意识的提升市民对展览的参与性。在形式设计阶段,开展了“征集令”活动,市民积极捐献革命类老物件参与展览,提高了社会关注度。同时我们在文物展览过程中,高度重视革命类文物的保护工作,采用专业文物展柜,在展柜和展厅内配备恒温恒湿机,使文物始终处在恒温恒湿状态,能够有效防止文物因环境变化而受到损害。展柜内的灯具采用冷光源LED灯,既能表现展品,又实现低照度下的展品保护。专业的展柜还能防尘、防虫、防风、防光害等,大大降低了文物受损的风险。
4、创新举办大思政课,促进革命文物服务社会。探索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将优质文博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打造一场知识与思想并重的盛宴,以“行思致远”为主题,成功举办了2024年高校文博大思政课。老渤海革命传统被列入“行思致远”滨州市高校文博大思政课系列活动六大主题之首。这不仅是一次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致敬,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的生动展现。山东航空学院、鲁北技师学院等高校的师生们走进滨州市博物馆,参观“筚路蓝缕——渤海革命老区抗日战争纪实展”。一封封革命先烈的书信、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革命遗物,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和英雄先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精神内涵和其背后的红色故事,将宣传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密切结合,让保护利用革命文物与高校思政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利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本土红色资源运用探析——以河南鹤壁市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年06期。
[2]王元;山东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