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临床观察

作者

倪兴祥 倪芯

无锡市梁溪区惠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省 无锡市 214000

一、摘要

文章通过将 2020 年 6 月~2022 年 6 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 186 例高血压病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平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 93 例。两组均开展常规营养及生活方式干预,常规组应用氨氯地平治疗,试验组以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压水平、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是否由微量蛋白尿转变为正常尿白蛋白或临床蛋白尿。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治疗后,试验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常规组;试验组患者安静时的肱动脉直径高于常规组的;实验组 UACR 升高大于 5%的人数比率为 6/93,UACR 降低大于 10%的比率为 7/93,P<0.05。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微量蛋白尿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二、引言

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是高血压患者的特征性改变,血压持续升高或加重即可 引起动脉玻璃样变,中层肌细胞增生,致管腔之狭窄,进而致靶器官损伤[1] 。此外,高血压还可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上述病症表现的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可严重 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此,需尽早给予高血压疾病患者有效的对症治疗干 预,使其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内,同时有效降低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2] 。但对于原 发性高血压病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而言,其降压要求则更高,需使其血压水平低 于 125/75mmHg。本文主要探讨了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微量蛋白尿(以 UACR 为代表评价)患者的降压本身的作用及其他获益,现报道如下。

三、方法

1.资料:

选取在 2020 年 6 月~2022 年 6 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 186 例原发性高血 压病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随机将其分组。其中常规组(93 例)中,男 47 例, 女 46 例,年龄为 49~81 岁,平均年龄为(68.42±4.75)岁。试验组(93 例) 中,男 49 例,女 44 例,年龄为 47~83 岁,平均年龄为(67.94±4.81)岁。两 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比。

2.方法:

两组均予医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干预,同时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3]。 常规组单纯应用氨氯地平口服,用药剂量为 5mg/次,1 次/d。试验组在常规组治疗内容基础上,联用缬沙坦口服,用药剂量为 80mg/次,1 次/d。

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压水平、肱动脉直径、UACR。其中,临床效果的详 细评价指标为:(1)显效:服用药物后,DBP(血压低压)降幅高于 10mmHg, SBP(血压高压)降幅高于 30mmHg,包括头晕的主要症状均消失[4] 。(2)有效:治疗后,DBP(血压低压)降幅低于 10mmHg,SBP (血压高压)降幅低于 30mmHg,包括头晕的主要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后,血压水平及症状表现均未得到明显 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应用彩超检测仪对患者安静时的肱动脉直径数值进行测量。UACR 对早期肾病进行评估。

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 SPSS23.0 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x ± s)表示,组间比较行 t 检验及 X2 检验,统计学意义用P<0.05 表示。

四、结果

1.两组的临床疗效水平对比(在 12 周随访对比):

如表一所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 96.77%(90/93),明显高于常规 组的 86.02%(80/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382,P<0.05)。

2.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对比(在 12 周随访对比):

如表二所示,治疗前,二组的 DBP 和SBP 值比较均未有统计学意义之差异, P>0.05;后续经治后,试验组的收缩压(131.16±10.63)、舒张压(83.33± 4.57)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的(143.45±10.76)、(90.64±5.12),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对比(在 12 周随访对比):

如表三所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安静时肱动脉直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之 差异,P>0.05;在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安静时的肱动脉直径(8.61±1.32)高 于常规组的(5.17±0.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治疗前后 UACR 对比(在 12 周随访对比):

如表四所示,实验组 UACR 降低大于 10%的患者多于常规组,而升高大于 5% 的患者少于常规组,P 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五、讨论

近年来, 高血压防控面临着“一高三低”形势[5]。氨氯地平作为一种钙离子拮抗剂,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Ca²+  内流,故可松弛血管平滑肌,心肌负性肌力,致血压降低。缬沙坦作为一种临床应用范围较广的非肽类,该药对 Ang Ⅱ受体形成阻滞使血压降低,另可扩张出球小动脉大于入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对抗促炎因子,降低蛋白尿、延缓肾脏病的进展。相关研究资料亦指出,联用氨氯地平及缬沙坦为高血压患者合并微量蛋白尿开展药物治疗干预,可在有效控制高血压的同时,可降低蛋白尿, 改善 eGFR,临床用药安全窗宽[6]。综上所述,为高血压病伴微量蛋白尿患者予缬沙坦+氨氯地平或 SPC 进行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7] ,且可改善或延缓蛋白尿进展,保护肾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谭红莉.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临床效用 [J]. 健康大视野,2021(16):80.

[2]杨军. 观察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治疗中老年高血压并发蛋白尿临床效果[J]. 健康大视野,2019(4):90-91.

[3]方辉,张旭环,陈铁霁. 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百令胶囊治疗肾性高血压伴蛋白 尿 64 例分析[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17(4):310-311.

[4]韩英.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中老年高血压并发蛋白尿 256 例[J]. 中外 医疗,2020,39(24):99-101.

[5]陈孝良,吴奇志. 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微量蛋白尿的临床效 果[J]. 北方药学,2019,16(10):21-22.

[6]陈友淮. 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 观察[J]. 健康必读,2021(13):32.

[7]上海市肾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 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诊断及防治 指南(2022 年版).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38(05):45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