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策略探析

作者

王霞霞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 0445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道德智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探索传统文化意蕴引导课堂教学创新、深化经典诵读体验培养文化审美能力、开展传统礼仪实践强化文化认同意识、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创新教学表达形式四个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策略,旨在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策略探析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往往以考试为导向,以考定教,教考衔接。如何在考试大纲框架内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引导教学内容与考试要求相适应,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策略,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一、探索传统文化意蕴,引导课堂教学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深远意义。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通过解读经典篇章、分析文化背景,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智慧和真谛。其次,要突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最后,可以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以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上册《登高》为例,这首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远情怀。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象营造,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胸襟,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体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羁旅之思,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虽写困顿,却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知命达观的处世智慧。通过细致品读,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格,培养其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1]。

二、深化经典诵读体验,培养文化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经典是凝结千年智慧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育人价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重视经典诵读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字音字义,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和意蕴美。另一方面,应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为例,可围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品味其中蕴含的修身之道。解读"朝闻道,夕死可矣"时,感悟孔子对求知的执着追求。在阐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时,探讨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品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体会儒家思想中的责任担当。分析"克己复礼为仁"的精神实质,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现代价值。通过深化经典诵读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三、开展传统礼仪实践,强化文化认同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礼仪教育承载着传承文化、陶冶情操的重要使命。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国学经典诵读等形式,使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创设书法室、国学教室等传统文化场所,营造浸润式的学习环境;同时组织戏曲表演、手工艺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秦腔》一课为例,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感受秦腔艺术的地域特色,通过"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的文本解读,体会戏曲艺术的多样性;分析"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的表达,理解秦腔与陕西地域文化的密切关系;思考"严重的乡土观念"与"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地方戏曲的生命力。青年一代应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礼仪、参与传统文化实践等方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2]。

四、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创新教学表达形式

在信息时代,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创新教学表达形式。传统文化教学既要传承经典,又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播、《长安三万里》《只此青绿》等艺术作品的广受欢迎,以及《黑神话 悟空》等游戏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都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的生机。教师要善用这些新兴文化形式,合理运用网络平台搜集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典诗文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制作微课视频,引导学生理解古典文学的意象韵律,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开展跨学科综合探究,研究传统诗词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关联,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创作,通过短视频、动漫、音乐等现代艺术形式演绎传统文化,在创新实践中感悟文化魅力。通过搭建线上学习空间,运用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传统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技术的创新应用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3]。

结语: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应树立文化自信,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人文素养。在教考衔接方面,要重视传统文化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向和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其在高考语文等考试中的应答水平。同时,更要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潘昂昂.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中国教师报,2024-11-20(010).

[2]韩巧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D].西南大学,2024.

[3]王小燕.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高级中学;,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