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党建引领视域下区属高职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研究

作者

吴彧君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上海市 200072

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关键路径。本文以上海市北高新园区产教联合体建设为例,在党建引领的视角下,探讨区属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通过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建设困境及路径创新的分析,提出若干优化策略,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推动区属高职院校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

关键词:党建引领;市域产教联合体;职业教育;区域经济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的改革方向,首次提出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目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于2023年4月下发,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目标。

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两张皮”的问题[1],即教育与产业需求出现矛盾、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存在隔阂,课堂所教所学与实际社会生产中的所想所需往往存在着脱节、不相关等问题。这一情况不仅影响着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就业、企业的创新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明确定位、把准方向、打破隔阂、产教联合就成为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一、党建引领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在京胜利召开。会议强调了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应当结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产助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工作抓手。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举措,将成为推动职业“新双高”计划(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了实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当主动发挥党建作为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优势,联合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共促区域发展。相较于高等教育中成熟的党建体系,企业的基层党团建设较为薄弱[2],通过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力量,结合各个二级学院党支部的共同发力以及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以党建指引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凝聚各方力量,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环节,才能够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上海市教委、市经信委、市发改委联合发布公告,我校与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上海市北高新园区产教联合体成功入选上海市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上海市北高新园区产教联合体是有上海市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申报、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作为牵头学校、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为牵头企业所联合建设的产教联合体。这一结构是区属国资企业同区属高校共建而形成的。作为区域属性明确的联合体,上海市北高新园区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将重点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并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党建引领市域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面临的困境

1. 党建引领有待加强

党建引领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发展中具有核心的政治保障和战略引导作用。产教联合体的有效建设不仅需要各方资源和人才的投入,更需要在政治层面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然而,在现有的联合体中,党建工作并未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的党支部与区域内企业的党组织之间缺乏互动,活动形式单一。比如,我校部分党支部成员曾多次前往市北高新区开展交流,但高新区的企业党组织却鲜少深入到院校中进行党建工作。这种“单向互动”使得党建工作的深度不足,影响了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

此外,目前双方的党建互动多在各自的场地进行,缺少一个能够促进双方交流的第三方平台,对地区内红色场馆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有所欠缺。这样的局限性导致双方无法在党建活动中建立深厚的合作关系,进而缺少了系统化的党建协同和资源整合。要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必须创新党建活动形式,加强高职院校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的互动,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通过政治引领,为联合体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2. 联合深度尚有欠缺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核心在于资源的深度整合与互补,然而当前的联合体发展多停留在浅层次、单向性合作阶段。尽管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已有一定合作,但主要体现在部分重点专业和部分关键岗位上,真正能够涉及到高职院校学生长期发展、深度发展的合作相对较少。这样的情况不仅限制了产教联合体的发展潜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职院校在联合体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例如,市北高新区的部分产业项目未能有效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实训中,反之亦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较难参与到高新区的实际产业项目中,导致联合体未能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优势,合作的深度受到很大限制。要真正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目标,需在合作形式和深度上进行创新。比如,可以通过设置实践项目、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导师进校园等方式,让学生能更直接地参与到区域产业发展中,从而在合作中发挥教育与产业的双向推动力,提升联合体的综合效益。

3. 专业融合仍有空间

在产教联合体建设中,专业融合是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产业需求的关键环节。当前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专业融合仍存在较大局限,主要表现在合作较少涉及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领域,尤其是一些目前可能逐渐被边缘化的非重点发展专业,未能充分参与到联合体的建设中。如此一来,部分专业,尤其是一些招生困难、就业转型需求较高的专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瓶颈。

以外语专业为例,该学科在高职教育中虽具备重要的工具性价值,但目前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多聚焦于区域内的技术产业领域,忽略了外语专业在拓展海外市场和提升区域国际化竞争力中的独特作用。随着中国职业教育在海外的影响力提升,外语专业与其他技术专业的融合愈发重要。市域产教联合体若能引入“外语+技术”的专业组合,不仅能推动区域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还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灵活性。

因此,未来在专业融合上,需要在已有的重点产业基础上,拓展更多交叉学科和复合型专业的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高新区企业共建“外语+技术”实践课程,联合培养能够满足企业国际化需求的人才。同时,通过将非重点专业纳入产教联合体建设中,保障专业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实现专业融合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三、党建引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路径

1. 打破物理阻隔,构建融通机制

在当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物理与组织层面的阻隔是影响校企深度合作的一大制约因素。我校和市北高新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但是双方的交流和接触仍有较大的进展空间。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学术与实践资源难以充分对接,造成教育和产业在人才培养上的断层。为了突破这一制约,产教联合体可以借鉴长三角“毗邻党建”模式,通过联合党建的创新形式,使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形成资源共享的协作平台。这一模式借助地域优势,将跨区域的党建资源有效整合,为产教联合体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以党建为切入点,连接院校和企业,增强多方在实践中的互动与交流。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共建党建基地等方式,打破传统的校企界限。例如,青马工程集中了高职院校中思想觉悟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通过将青马工程与产教融合项目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行业的理解,还能在实际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青马工程学生既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又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重要人才储备,其参与到区域企业的党建和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

此外,为了实现校企之间的双向互动,企业党组织也应主动进入高职院校,通过讲座、项目合作等方式与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等进行积极互动。这一模式既能使企业更深入地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需求,也让校方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更全面的认知,形成高职院校和企业资源的双向流动,为双方长远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党建引领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通过政治保障和机制建设,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通,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引领先进文化,激活创新力量

先进文化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在思想层面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还为产教联合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校园和企业文化的融合,逐步形成学生和教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创新潜力。

校企合作除了在资源上的实质融通外,建设企业主题教室、文化展示区等也是合作的重要展示形式。通过物理空间的设计和布局,将区域经济发展和校企合作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产业的发展动态,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感。这种文化建设与环境氛围相结合的方式,比单纯的理论宣传更具感染力,能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通过党建引领,高职院校和区域企业还可以组织师生、员工参观红色文化基地、参与革命纪念活动等,深化对党建文化的理解。更进一步,学校和企业可以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参与红色文化的推广项目,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增添更多创新活力。

通过文化的渗透,市域产教联合体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文化引领下的创新力量,能为高职院校和区域企业的协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激发学生、教师以及企业在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热情,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3. 凝聚全球资源,共促区域繁荣

虽然目前全球化的趋势有所放缓,但是毫无疑问,国家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都有赖于国际化资源的整合和吸引。静安区通过市北高新区以及新市北建设,计划打造出了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如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目标是吸引众国内外企业和技术资源。这种背景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党建引领下可以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凝聚全球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此过程中,外语专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职教出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然而,要想成功走向国际市场,语言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必不可少。在“职教出海”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联合党建,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具备双语或多语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以外语专业为支撑,通过“外语+技术”组合,帮助学生具备更强的国际交流和市场拓展能力,为区域企业的国际化提供支持。外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中国职业教育在全球市场中“软实力”的体现。

通过联合党建活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参与到语言培训、国际化人才培养等项目中,将党建引领的作用渗透到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此外,党建活动在此过程中能够通过政策支持、方向指引等,确保联合体发展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战略要求。将全球化视角和资源融入产教联合体,有助于推动区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国际化的加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党建的引领能够帮助联合体在全球资源流动中把准方向,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广泛的竞争力。

四、结语

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正受到党和国家越来越高的重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为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抓手。本研究以上海市北高新园区产教联合体建设为例,探索出了三条党建引领下的联合体建设路径,以期为联合体的进一步建设提供积极参考。

目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待未来进一步解决。我们期待更多研究者加入这一话题的探讨,关注不同区域内的联合体建设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进一步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彭清月,江伟.打通组织边界:职业教育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治理逻辑与行动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27):47-52.

[2]刘正伟,吕丹娜,鄂禄祥,等.职业教育视角下校企党建共建“1+N”模式的创新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4):40-42.

作者简介:吴彧君(1995—),男,汉族,上海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实践教育。

基金项目:2024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校级党建研究课题“区属高职院校党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及经验研究”(DJ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