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尹延君 隋婷婷

1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第二中学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地方农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取得明显成效,但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仍有显著不足。通过SPSS分析结果得知,社会环境、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学习氛围和思政经费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因此,构建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最优回归模型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氛围和思政经费四个维度出发,着力解决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各种问题,让地方农业高校毕业生真正拥有知农爱农情怀,助推全面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近年来,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学界研究也相当广泛,如王永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演变过程、动因和结果。[1]王亮亮从情感认知领域出发,坚持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2]袁野提出围绕涉农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过程中的诸多不足和农业高校学科特色,打造农业特色思政课“双课堂”,第一课堂介绍“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课堂,第二课堂由“三农”特色社团、实训基地及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等课外实践活动组成。[3]等等。梳理发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缺少量化研究的论证支撑。本研究在文献筛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分析当前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现状,同时,团队成员深入地方农业高校实际开展量化研究,抽取部分在校大学生和思政课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当前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并进行SPSS回归分析,这对地方农业高校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对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调查分析

(一)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界定

学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比较广泛,但对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研究比较欠缺。具体而言,从整体的角度看,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如姚昌认为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施的因素包括重要性认识、管理体制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和考核方式、学科支撑服务。[4]吕小亮和闫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研究结论,认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丰富与否、教学方法是否多样与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以及思政课教学效果有极强正相关关系。[5]杨喜冬认为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教学评价体系等指标。[6]不同的是,一些学者的侧重点不同,如陈爱香非常关注教师队伍建设,认为思政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教学理论素养、教学反思和学术研究等因素会导致教学成果不突出,从而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所以指出要完善学校相关管理和培训制度。[7]以上研究都是内因为主。有学者从外因角度去研究,如刘玉秋等学者辩证分析后,认为对高校学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和主题观)、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其中环境影响尤为明显。[8]等等。整体来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管理制度、社会环境等维度,因而,本研究的维度也主要界定以上几个方面。

(二)调查数据与变量说明

本研究选取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两所农业院校作为调研范围,结合人力、资源和技术等多因素考虑,在2024年1月至3月,随机发放了350份调查问卷,回收到有效问卷330份,有效回收率为94.29%。围绕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为主题进行研究,因而将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唯一的因变量Y。既有研究发现,影响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可能会由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学理念的改进、教育方法的转化、师资力量的加强、学习氛围的提升和思政经费的增加等组成,也就是说这些都可以作为诱发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较差的测量指标,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设为x1,教学理念的改进设为x2,教学方法的转化设为x3,师资力量的加强设为x4,学习氛围的提升设为x5,思政经费的增加设为x6。本研究选取了以上变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赋值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如下表)。

二、各因素对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多重影响

(一)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对诸多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检验的分析,主要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的一种分析方式,通常考察相关系数r的值。

在有效样本330的基础上,6个自变量的显著性P值均为0.000<0.01,显著性检验通过,但6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r值)有高有低,如社会环境的影响(x1)与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的r值为0.785>0.6,表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有高度的关联,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加上日益开放流动的社会下国外文化产品和资本大量涌入我国,使得学生价值观念遭受着国外文化的冲击。同理发现教学理念的改进(x2)、教学方法的转化(x3)与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的r值较高,分别为0.822、0.761,也表明相关性较强。但师资力量的加强(x4)、学习氛围的提升(x5)和思政经费的增加(x6)与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的r值较低,表明其对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之间的关联性没那么强,但也要引起重视。为了验证这一结论,需要继续进行回归分析。

(二)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证实相关分析的研究结论,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多元回归分析来建构回归模型。通过共线性诊断可以发现,6个自变量的Eigen value值均大于0,Condition Index值均小于10。因为只有Eigen value均大于0、Condition Index均小于10的时候,才能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①同时进行标准化系数检验来观察各自变量显著性,发现社会环境的影响(x1)的显著性P值为0.017>0.01,显著性没有通过,因此需要将此变量剔除。在此之后再次进行共线性标准化系数检验来观察各自变量显著性,发现师资力量的加强(x4)的显著性P值为0.015>0.01,显著性也没有通过,再将此变量剔除。在剔除这两个变量之后,各变量的Eigen value均大于0、Condition Index均小于10仍然成立。因此,将其余4个自变量纳入回归分析。

观察模型1可以看出,主要考察教学理念的改进(x2)对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模型拟合优度为0.745,表明该变量能够解释因变量的74.5%,同时其非标准化系数为0.851,该值比较高,因此教学理念在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教学理念的频次每增加1个级差,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提升0.851个级差;观察模型2可以看出,主要考察了教学理念的改进(x2)和教学方法的转化(x3)两个变量对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联合作用,模型拟合优度提升为0.829,表明能够解释因变量的82.9%,解释力度较强,同时在教学理念的改进(x2)原有非标准化系数为0.580的基础上,教学方法的转化(x3)的非标准化系数为0.403,当教学方法的频次每增加1个级差,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提升0.403个级差;观察模型3可以看出,该模型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氛围的提升(x5)”这一自变量,使拟合优度提升为0.835,表明该联合变量能够解释因变量的83.5%,解释力度较强,同时,增加的学习氛围的提升(x5)这一自变量的非标准化系数为-0.077,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学习氛围每增加1个级差,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很可能会降低0.077个级差,也就是说过度活跃的学习氛围也可能会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观察模型4可以看出,该模型在模型3的基础上增加了“思政经费的增加(x6)”这一自变量,使得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提升为0.846,表明该联合变量能够解释因变量的84.6%,解释力度较强,同时可以发现,前三个自变量的非标准化系数调整为0.555、0.351和-0.114,而且,增加的思政经费的增加(x6)这一自变量的非标准化系数为0.184,一定程度上表明当思政经费每增加1个级差,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会提升0.184个级差,即国家教育资源的支持对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起到助推作用。因此,模型4为最优模型,其回归方程表达式为:

即在0.118常数项的基础上,教学理念的改进每增加1个级差,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增加0.555个级差,教学方法的转化每增加1个级差,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增加0.351个级差,学习氛围的提升每增加1个级差,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很可能降低0.114个级差,思政经费的增加每增加1个级差,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增加0.184个级差。

三、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深化思政课价值认知程度

理念并非某种先入为主的根本假设,而是可被观察到的现实规律。[9]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教学理念息息相关,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深化思政课价值认知是提升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的举措。首先,由教师权威变为师生互动。必须摒弃“教师权威型”教学理念,探索“师生互动型”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支持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如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利用学习通、智慧树等学习平台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某个问题发布主题讨论,学生在平台上积极思考、主动作答、亮出观点,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问题。其次,由死记硬背变为消化吸收。必须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型”教学理念,探索“消化吸收型”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加大对思政课的重视力度,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吸收,从而转化为实践。

(二)转化传统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方法适度

教学方法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思政课趣味性,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探索现代化教学形式对提升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至关重要。首先,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具有典型的“生”“冷”“硬”等特征,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兴趣、态度等,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其次,做好知识与实践的转化,重视实践教学。以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主题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再将实践教学成果反馈于课堂教学,生成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10]因此,要鼓励学生进行研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学生走向第二课堂,进而感受祖国的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因此,地方农业高校要发挥科技小院的平台作用,鼓励学生到农村、到社区、到企业参与实践,增强学生对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共鸣。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保证思政课育人情感温度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把握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主动学和愿意学的学习意识,保证思政课的情感温度。首先,把握学生认知特点,不断提升学习内驱力。上好思政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大学生思政状况和认知水平,把握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情况,如上课时的随机提问,与同学的课后交流及通过阅读有关材料来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困惑。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改变生源素质低下的现状。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时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持,包括文本、图表、食品等,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教材、网站、图书馆等,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四)健全思政育人体系,加大思政课师资建设力度

提升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离不开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通过奖励支出来鼓励思政课教师申报相关思政课题。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经费的机构,在加大政府对高校经费投入的同时,确保经费在各高校之间合理地分配,在高校与政府之间设立一个中介机构,对学校进行评估,根据其学科建设以及在今后的发展需要为其划拨经费。高校经费管理机构要让有限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并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核实,以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组织进行经费使用效益评估,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其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取得良好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本领,能够将信息及时转化并有效传达给学生,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引导,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体系。

注释:

①同时采用Belsey与Welsch(1980)提供的Coidiag2法进行检验,得到条件数小于30,因此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永友,宁有金.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演化历程[J].当代青年研究,2020(05):18-23.

[2]王亮亮.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2020(23):143-144.

[3]袁野,郭旭莹,关诗雯,姜珊.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20(05):88-92.

[4]姚昌,张晓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67-70.

[5]吕小亮,闫燕.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37-39.

[6]杨喜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01):103-105.

[7]陈爱香,姚利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9(02):48-57.

[8]刘玉秋,姜君娜,周丽雯,米雪玉著.新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4:08.

[9]汤蕤蔓.理念、权力、行动者:新中国乡村治理的制度逻辑[D].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0:3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四个统一”[N].光明日报,2014-07-02.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思政课题一般资助项目“地方农业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究——基于统计数据的SPSS回归分析”(QNS2024021)。

作者简介:尹延君(1992—),男,山东冠县人,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基层风险治理研究。

隋婷婷(1996-)女,山东城阳人,硕士,青岛市即墨第二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