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研究
何召伟
湛江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524033
摘要: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但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后浇带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也在不断更新。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保障结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其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后浇带的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提高混凝土后浇带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
随着现代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形式的日益复杂化,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变化和材料收缩不均而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结构中预留一定的施工缝,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再进行浇筑连接部分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其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一、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审查,确保图纸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检查后浇带的尺寸、位置、形状等设计要求是否符合规范和实际施工需求。根据审查后的施工图纸,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施工顺序、施工方法等[1]。明确后浇带施工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二)材料准备
选择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的混凝土材料,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根据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根据施工图纸要求,准备足够的钢筋等材料,确保钢筋的规格、型号和数量符合要求。对钢筋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合格,避免因钢筋质量问题影响后浇带施工。
(三)现场准备
对后浇带预留位置进行清理,清除杂物、垃圾等,确保施工环境整洁。对预留位置进行加固处理,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生变形或破坏。准备必要的施工设备,如混凝土搅拌机、振捣器、钢筋绑扎机等。对施工设备进行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行,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生故障。
二、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工艺
(一)后浇带的模板支设
1.模板类型的选择
在后浇带施工中,模板的选择至关重要。钢模板具有安装方便、稳定性好、可重复使用等优点,适用于大型后浇带工程。木模板制作简单,价格低廉,但易变形,耐久性较差[2]。塑料模板重量轻、防水性能好、可重复使用,但成本较高。铝模板具有强度高、刚度大、重量轻、可重复使用等优点,适用于高层建筑后浇带工程。在选择模板时,应综合考虑工程特点、施工条件、成本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模板类型。
2.模板支设的要求
模板应平整、牢固,防止变形、裂缝。模板支设过程中,应确保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清洁,避免杂物影响混凝土质量。模板支设应满足设计要求,确保混凝土浇筑后的形状和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模板支设应保证模板的稳定性,防止因振动、荷载等原因导致模板变形或损坏。
(二)钢筋的处理
1.钢筋的绑扎与连接
钢筋绑扎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确保钢筋位置准确、间距均匀、连接牢固。钢筋绑扎时,应先检查钢筋的尺寸、形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确保钢筋无锈蚀、弯曲、断裂等现象[3]。钢筋绑扎过程中,应确保钢筋的弯钩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弯钩角度应正确,避免出现弯钩过大或过小、角度不正确等问题。钢筋连接可采用绑扎连接、焊接连接和机械连接等方式。绑扎连接适用于直径较小的钢筋,连接时,应使用铁丝将钢筋绑扎在一起,确保连接牢固。焊接连接适用于直径较大的钢筋,连接时,应采用电弧焊或气焊等方法,确保焊接质量。机械连接适用于高强钢筋或预制构件的钢筋连接,连接时,应使用机械连接器进行连接,确保连接牢固。钢筋连接处应避免出现裂缝、脱焊、漏焊等问题。钢筋连接处的焊接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焊接后应进行外观检查和力学性能检验。钢筋连接处的绑扎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绑扎后应进行紧固,确保连接牢固。
2.钢筋的保护措施
钢筋在施工过程中易受腐蚀,应采取防锈措施,如涂刷防锈漆、使用镀锌钢筋等。钢筋绑扎后,应及时覆盖混凝土保护层,避免钢筋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混凝土对钢筋的包裹严密,避免钢筋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4]。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规范要求,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钢筋保护层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浇筑均匀、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钢筋保护层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三)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
1.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选择
选择在气温较低且干燥的季节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和裂缝的产生。避免在雨天或极端气候条件下进行浇筑,确保混凝土质量。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提前检查后浇带模板的稳固性,确保施工安全。
2.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与搅拌
根据工程要求和规范,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搅拌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砂率、水泥用量等参数,保证混凝土质量。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
3.混凝土的浇筑方法与振捣要求
浇筑前,应清除模板、钢筋和模板接缝处的杂物,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0cm,分层浇筑时,应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不超过前一层混凝土初凝时间。浇筑过程中,应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无蜂窝、麻面等缺陷。振捣器插入混凝土中时,应避免直接冲击模板,以免损坏模板或钢筋。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养护期间,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避免出现裂缝。
(四)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
1.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方法与时间要求
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湿布或湿麻袋,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止水分蒸发过快。使用喷水设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均匀喷水,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混凝土表面,确保薄膜与混凝土表面紧密贴合,防止水分蒸发。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一般不超过12小时。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时,可进行拆模。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可进行正常使用。
2.养护期间的温度与湿度控制
养护期间,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温度在5℃~30℃之间,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混凝土强度发展。如遇温度过高,可采取遮阳、喷水等措施降低温度。如遇温度过低,可采取加热、保温等措施提高温度。养护期间,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度在80%以上,避免水分蒸发过快影响混凝土强度发展。如遇湿度过低,可采取喷水、覆盖湿布等措施提高湿度。如遇湿度过高,应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三、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要点
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严格审查供应商的资质,确保所购原材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对水泥、砂、石子、外加剂等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质量合格。建立原材料进场验收制度,对每批原材料进行数量、规格、质量等方面的检查,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施工要求。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模板支设应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模板,确保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模板接缝严密,不得有漏浆现象;模板支撑系统稳固,防止浇筑过程中出现变形或坍塌。钢筋加工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尺寸、形状、位置准确;钢筋焊接、绑扎牢固,防止浇筑过程中钢筋位移;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规范要求,避免钢筋锈蚀。混凝土浇筑应选用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浇筑前检查模板、钢筋、预埋件等,确保无误;浇筑过程中连续、均匀,避免出现冷缝、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浇筑后及时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3.成品保护的质量控制
浇筑完成后,及时对混凝土进行养护,防止出现裂缝、变形等质量问题;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避免人为破坏;对已完成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外观检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建立完善的维修保养制度,定期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检查和维护。
(二)质量检验标准与方法
1.检验标准的确定
在确定混凝土后浇带施工的质量检验标准时,应首先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等,确保检验标准与国家标准相一致。根据工程的类型、规模、地质条件等因素,结合设计要求和施工实际情况,对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质量检验标准进行适当调整。根据混凝土后浇带施工的特点,确定检验指标,如混凝土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裂缝宽度等。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值。
2.检验方法的选择
外观检查通过肉眼观察,检查混凝土后浇带表面是否存在蜂窝、麻面、裂缝、露筋等缺陷。外观检查方法简单易行,但无法准确判断混凝土内部质量。尺寸偏差检测使用钢尺、卡尺等工具,对混凝土后浇带的尺寸进行测量,检查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尺寸偏差检测方法准确可靠,但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裂缝宽度检测使用裂缝宽度测量仪,对混凝土后浇带裂缝宽度进行测量,检查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裂缝宽度检测方法准确,但需要专业设备。强度检测采用钻芯法、回弹法等方法,对混凝土后浇带强度进行检测。强度检测方法准确可靠,但需要专业设备和人员。纵向位移检测使用位移计等设备,对混凝土后浇带纵向位移进行测量。纵向位移检测方法准确,但需要专业设备和人员。竖向位移检测使用水准仪等设备,对混凝土后浇带竖向位移进行测量。
四、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的注意事项
(一)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加强施工现场的消防管理,确保消防设施齐全、有效,提高消防意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二)环境保护注意事项
建立废弃物处理制度,对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严格执行废弃物处理规定,确保废弃物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教育,提高环保责任感。优化施工方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音、粉尘、废水等污染。做好施工现场的绿化工作,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加强施工现场的噪音、粉尘、废水等污染源的控制,确保达标排放。做好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五、结论
后浇带的设计应遵循相关规范,充分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和使用功能,合理确定后浇带的设置位置、宽度和间距。后浇带的施工工艺应严格遵循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连续性和质量稳定性。后浇带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结构安全的关键,应从材料、施工工艺、检测等方面进行全面把控。通过对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余彪.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及后期保养质量动态监理探析——以天守阳光城3-3#、3-4#、3-5#、3-6#楼工程为例[J].居舍,2023,(30):69-72.
[2]周云青.建筑工程混凝土及后浇带工程施工关键技术[J].居业,2023,(09):19-21.
[3]朱宗根.建筑工程后浇带混凝土施工技术[J].大众标准化,2023,(16):51-53.
[4]邱智昊.房屋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3,(16):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