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小学语文的融合策略探究
柯雅苗
厦门市同安区岳口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小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这其中就包括道德伦理和法治观念。而小学语文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教学中可以与道德与法治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相关内容。本论文在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小学语文的融合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小学语文的融合策略,通过立足教材融入跨学科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情感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小学语文的融合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法治教育。这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优秀习惯是至关重要的。[1]而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的重要学科,更应该将道德法治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双重提升。通过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年龄较小时就开始培养他们尊重法律法规、文明礼仪、感恩和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面对挑战和选择。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小学语文的融合现状分析
首先,一些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缺乏创新意识。很多老师往往更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尽管小学教学手段有所升级,但教学理念和教学意识并未随着技术的升级而更新。在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中,整体氛围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添加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势必会导致小学生对这两个领域的学习产生更大的抗拒心理,并且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成效;[2]其次,对于部分学校和教师而言,道德与法治教育只是课程表上的一项任务,因而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他们很少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为小学生提供指导。此外,个别小学教师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不够高,受到自身条件限制,缺乏为小学生提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自信和能力。同时,一些教师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在面对学生关于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时,无法利用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案,从而限制了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效果和质量。最后,在现行教学实践中,语文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缺乏有机融合。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将语文知识与道德法律意识真正地融入到一起,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够。
三、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策略
(一)立足教材内容,融入道德与法律知识
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小学语文的融合时应当立足教材内容,融入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知识。首先,在选取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要选择那些跨学科相关性较高的课文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并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和讨论。以小学语文四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入课文之前,先询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关于诚信、公平和正义的故事?这些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重要呢?”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这个问题涉及到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守法守规、诚信等方面的道德与法律原则。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所展示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如询问学生:“王戎坚持不取道旁李体现了什么样的法律和道德原则?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合作讨论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诚信、公平和正义的短文或演讲稿。以小学语文五年级《牛郎织女》的教学为例,在引入课文之前,教师问学生:“在故事中,牛郎拿走了织女的衣服,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或者“如果你遇到了织女,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在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个人物的行为,并结合现有的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定进行对比,讨论牛郎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以及他是否触犯了法律。同时,也可以分析织女和王母娘娘的行为是否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总体而言,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小学语文的融合中,教师应当选取适当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探讨与分析、有效立足课本内容。
(二)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跨学科融合效果
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通过设计小组辩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辨析能力。以小学语文三年级《司马光》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利益相关者(如司马光、缸主、其他在场者),让他们就道德和法律问题进行群体讨论,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比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接下来创设一个类似《司马光砸缸》的道德抉择情境。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并扮演不同的人物,通过情景讨论和决策,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其中涉及的道德和法律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应当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养,邀请家长来学校分享相关经验和观点,组织亲子活动,鼓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上述《司马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与《司马光砸缸》相关的家庭作业,以设计问卷调查、写作任务或家庭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和思考道德和法律问题,促进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深入思考和交流。通过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多视角体验语文与道德法律的联系。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结合实政热点,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
小学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实际政治热点,引导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核废水排放的热点。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图表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核废水排放的状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核废水对于环境和生物的巨大破坏,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造成的道德法律影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并组织公益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等。利用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研究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让他们协作完成相关任务。此外,在道德与法律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和总结,在团队合作、信息收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不断考察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道德伦理和法治意识。通过结合实际政治热点,引导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有关时事的具体内容,更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培养他们价值追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应该是有机的、想象力丰富的、灵活多样的。通过创造性的融合教学方法、积极的教学态度和真诚的教育情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并成长为具有道德情操和法治知识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红.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吉林教育,2023(10):56-58.
[2]王艳.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4):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