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火灾现场使用干粉灭火器的正确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吴永
广东省东莞市清溪消防救援大队 广东省东莞市 523660
引言
电气火灾在工业与民用场景中频发,因电路短路、设备过载等引发的高温或电弧易引燃周边可燃物。干粉灭火器通过化学抑制和隔绝氧气实现灭火,但其使用需兼顾效率与安全性。梳理规范操作流程与风险规避要点,对提升火灾初期处置成功率、保障人员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一、操作流程规范
使用干粉灭火器前,必须确保设备处于可用状态。检查压力表指针是否位于绿色区域,若指针指向红色,表明压力不足,需更换或充装。同时观察瓶体是否有锈蚀、变形或泄漏,确保灭火器完好无损。操作时,应选择上风方向站立,避免灭火过程中干粉被风吹回影响视线或降低灭火效果。与火源保持 2-3 米的安全距离,过近可能因高温或爆炸受伤,过远则影响灭火效果。单手握住灭火器提把,另一只手迅速拔掉保险销,确保灭火器处于可喷射状态。握住喷管前端的金属部位,防止因高压喷射导致喷管抖动或冻伤,对准火焰根部按压手柄,左右扫射推进,确保干粉均匀覆盖燃烧物。灭火后仍需持续观察,防止残留火种复燃。
电气火灾扑救前必须切断电源,避免触电或火势扩大。干粉灭火器虽具有绝缘性,但高压喷射可能引发电弧,增加风险。不可逆风操作,否则干粉易被吹散,降低灭火效率。喷射时保持低姿势,避免吸入高温烟气或干粉粉尘。金属类火灾(如钠、镁等活泼金属)严禁使用干粉灭火器,否则可能加剧燃烧甚至引发爆炸。灭火器需定期检查,确保压力正常、喷管无堵塞,过期或损坏的灭火器必须及时更换。操作者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灭火器使用方法及逃生路线,避免慌乱中操作失误。多人协作时需明确分工,避免混乱影响灭火效率。
干粉灭火后残留的化学粉末可能腐蚀精密设备,需及时清理以减少损失。密闭空间使用干粉灭火器可能导致粉尘浓度过高,存在爆炸风险,应确保通风后再进入。若火势无法控制,必须立即撤离并呼叫专业消防力量。日常应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提高操作熟练度,减少人为失误。未来可结合智能灭火装置,如自动感应灭火系统,提高初期火灾处置效率。推广虚拟现实消防培训,增强公众应急能力,降低电气火灾事故率。
二、关键注意事项
电气火灾扑救的首要步骤是切断电源,这是确保灭火安全的关键前提。带电状态下使用灭火器可能引发触电事故或导致火势扩大,因此必须在确认断电后再实施灭火。操作者应选择上风方向站立,与火源保持 2-3 米的合理距离。这个距离既能保证灭火效果,又可避免高温灼伤。使用前需快速检查灭火器状态,确认压力表指针处于绿色区域,保险销完好无损。操作时采用标准姿势:一手握提把,另一手拔保险销,握住喷管金属部位对准火焰根部持续喷射。灭火过程中要注意左右扫射,确保干粉均匀覆盖燃烧物。火势扑灭后仍需保持警惕,持续观察现场防止复燃。
干粉灭火器并非适用于所有火灾类型,其使用存在明确限制。金属类火灾严禁使用,因为干粉可能与活泼金属发生剧烈反应导致爆炸。操作时要注意环境因素,避免逆风喷射导致干粉飘散影响灭火效果。在狭小空间使用时,要警惕粉尘积聚可能引发的爆炸风险。日常维护同样重要,需要定期检查灭火器的压力状态和外观完好度,确保喷管畅通无堵塞。超过有效期的灭火器必须及时更换,失效的灭火器在关键时刻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操作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不仅要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还要熟悉现场逃生路线,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撤离。
使用干粉灭火器存在一定风险,需要采取相应防控措施。灭火后残留的干粉可能对精密设备造成腐蚀,需要及时清理。在密闭空间使用时,要特别注意通风问题,避免粉尘浓度过高。当火势超出控制范围时,应立即停止扑救并撤离现场,呼叫专业消防力量。定期组织消防演练至关重要,这能有效提升操作熟练度和应急反应能力。展望未来,智能灭火系统的研发应用将大大提高初期火灾处置效率,如自动感应灭火装置可以第一时间控制火势。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将使消防培训更加直观有效,有助于全面提升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这些技术进步将为电气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带来新的可能性。
三、风险与应对策略
干粉灭火器在扑灭火源后会产生大量化学残留物,这些粉末状物质对精密仪器和设备具有潜在危害。灭火剂中的化学成分可能腐蚀电子元件,导致电路板短路或精密机械部件卡死。在计算机机房、医疗设备间或实验室等场所使用后,必须立即进行专业清理。清理过程应当使用防静电工具,避免造成二次损害。对于特别敏感的电子设备,建议采用吸尘设备配合专用清洁剂进行处理。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干粉残留可能污染原材料或半成品,需要建立专门的清洁流程。定期检查被灭火区域,确保没有残留物积聚,防止长期腐蚀或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在密闭或半密闭空间使用干粉灭火器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其潜在的安全风险。这类环境包括但不限于船舶舱室、地下停车场、设备机房、储藏间等通风受限的场所。当干粉灭火剂在这些空间内大量喷射时,会在短时间内形成高浓度的粉尘云。这些细微的颗粒物具有极大的表面积,当其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通常为 20-50g/m3 )时,一旦遇到明火、电火花或静电放电,就可能引发剧烈的粉尘爆炸。这种爆炸不仅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还可能引发二次火灾,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在实际操作中,必须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在使用灭火器前,应当优先启动空间的机械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操作人员应当穿着防静电服装和鞋具,避免产生静电火花。在多人协同作业时,需要保持至少 3 米的安全间距,防止相互干扰或阻挡逃生通道。喷射灭火剂时,应采用短促、间歇的方式,避免一次性释放过多干粉。灭火后,要使用专业的粉尘检测仪器持续监测空气质量,只有当粉尘浓度降至安全阈值以下(通常低于 10g/m3 ),人员方可进入进行后续处理。对于经常需要灭火作业的高风险密闭场所,建议安装自动气体灭火系统,这类系统采用清洁灭火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且能实现快速、精准的火灾扑救。
多人协作灭火时需要建立明确的指挥体系,避免混乱影响灭火效率。应当指定现场指挥人员,统一协调行动步骤和撤离信号。所有参与者必须熟悉应急预案,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当火势出现扩大趋势时,指挥者要果断下达撤离指令,所有人员必须立即停止灭火行动,按照预定逃生路线撤离。撤离后要立即拨打 119 报警,准确报告火场位置和具体情况。日常演练要模拟各种突发状况,包括设备故障、路线受阻等意外情况,提高团队应变能力。每次演练后要进行详细复盘,找出操作中的不足并改进。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制度,确保每位操作者都熟练掌握灭火技能和安全规范。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的完好性,及时更换过期或损坏的器材,为可能发生的火灾做好充分准备。
结语
干粉灭火器在电气火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与安全准则。未来可通过智能灭火装置研发与虚拟现实培训技术,进一步提升灭火效率与人员安全性。加强公众消防知识普及,是减少电气火灾损失的关键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 干粉灭火器在电气火灾中的应用研究[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 38(5): 72-75.
[2] 李红梅. 电气火灾防控与应急处置手册[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0, 16(3): 45-49.
[3] 张伟华. 灭火器使用效能影响因素分析[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1,28(2): 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