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作者

钱荣光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19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给排水系统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安全性。本文深入剖析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包括水压控制、消防供水、排水防反渗堵塞等多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旨在为提高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施工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难点;解决方案

1 绪论

在当代城市结构中,高层建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其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相较于一般建筑更加复杂。首先,高层建筑的高度导致水压的波动和管道承受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其次,鉴于消防安全要求和居民生活舒适性的需要,给排水系统的施工精度与稳定性面临更高的挑战。如果给排水系统出现故障,除了会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外,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深入探讨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施工中的技术难题及其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构成与设计要求

高层建筑的供水与排水系统主要由生活用水系统、消防用水系统以及排水系统等多个部分组成。生活供水系统应满足不同楼层居民的用水需求。在设计时,需根据建筑高度合理划分水压区域,通常每0.3 - 0.4MPa为一个分区,确保各楼层水压稳定在0.15 - 0.35MPa之间,以避免过高水压造成用水器具损坏或过低水压影响使用。消防供水系统必须严格遵循《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确保火灾发生时能提供足够的水量和水压。例如,高层公共建筑的消防用水量不应少于40L/s,消火栓的动压应不低于0.15MPa,且充实水柱的计算应按照13m进行。在排水系统的设计中,必须保证排水通畅,并具备防臭和防反渗特性。一般来说,排水立管的直径不应小于DN100,并且需设置专门的通气立管,以保持气压平衡,确保排水的高效进行。

3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3.1 水压控制与分区供水难点

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度和跨度较大,水压分布极为不均衡。一方面,由于底层水压较高,如果没有精确的区域划分,静水压力可能轻易超过0.6MPa,远超一般卫生器具的承受上限(约0.45MPa)。这种情况会对管件连接部位造成高压冲击,导致频繁渗漏或爆裂,显著缩短管网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建筑顶部的水头损失较大,水压常常低于0.1MPa,导致供水设备无法正常运作,进而影响高层居民的用水体验。此外,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细微误差,如预设孔洞位置偏移或结构层厚度不均,也可能使得理论设计的供水分区方案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准确执行,进一步加剧水压不平衡问题。

3.2 消防供水系统施工技术难点

消防供水系统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施工难度较大。在水池和水箱的混凝土建设中,裂痕可能导致渗漏,影响水资源供应。在管道安装中,焊接质量不佳或管道与密封垫片不匹配,容易造成泄漏。消防泵调试也面临挑战,泵入口出口管径不匹配、叶轮与泵壳间隙设计不当,以及电气控制系统中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消防泵无法及时投入使用,错失灭火时机。。

3.3 排水系统的防反渗与防堵塞技术难点

排水系统面临多种技术挑战,具体情况见表1。厨房排水系统中的油脂成分,在温度降低时容易凝固并附着在管道壁上。随着时间推移,管道的有效过水断面逐渐缩小,导致排水流速减缓,最终可能发生堵塞。在卫生间排水时,如果地漏水封深度不足50mm,污水管内气压波动可能突破水封,导致污水反渗并散发异味。此外,排水横管与立管的连接区域是易堵塞的高风险区域,水流方向的突然变化会导致杂质积聚。若施工时未按规定设置清扫口并保持足够间距,后续清理将困难重重,往往需要通过破坏管道来解决问题,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较高。

3.4 管材选型与施工环境适应性分析

高层建筑的各部分环境差异巨大,对管材选择提出了挑战。在室外埋地管道中,土壤酸碱度、地下水位及地面负荷等因素会影响管材性能。例如,普通铸铁管在酸性土壤中容易腐蚀,导致强度下降;而在地下水位高且存在车辆碾压的区域,管材抗压性差会引发变形或破裂。室内金属管道在硬水区域容易积累水垢,导致管道直径缩小并影响水质;在温度波动较大的环境,如没有空调的设备层,PPR管可能因热胀冷缩现象而断裂或发生松动渗漏问题,特别是在没有预留足够伸缩空间的情况下。

3.5 垂直管道安装中的定位与密封问题

垂直管道安装需要严格控制精度。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误差(如混凝土柱垂直度偏差或楼板不平),很难确保管道垂直安装。当偏差超过每米3mm时,管道的自重和水流冲击力会产生合力,导致管道受力不均,接口处的密封材料可能因受力变形而导致渗漏。此外,高层建筑在风力、地震等水平力影响下,管道可能出现水平位移。刚性支吊架无法缓解这一问题,而设计不当的柔性支吊架(如弹性系数不合适)不仅无法有效保护管道,反而可能加剧管道晃动,导致管道与建筑结构发生碰撞和摩擦,严重影响管道和建筑安全,也使得后续维修工作更加复杂。

4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施工解决方案

4.1 水压分区与二次加压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施工

在项目初期阶段,设计团队需要根据建筑物的总体布局、楼层数量及功能需求,进行全面的水力计算。例如,对于一栋80米高的多功能办公楼,低层商业用水需求大且对水压要求严格,因此设计将1至10层划为低压区,静压保持在0.3-0.35MPa;11至20层为中心区,采用减压阀将静压控制在0.2-0.25MPa;21层及以上部分设置变频二次加压泵组,确保顶层静压不低于0.15MPa。在减压阀安装时,必须严格遵循产品指南,并使用高精度压力测量设备,确保阀门后压力始终维持在预定范围内,误差控制在±0.02MPa以内。

在二次加压系统设计中,选择了性能优异的完整供水系统。若使用无负压供水机组,水泵必须具备高效节能、流量与扬程曲线平稳等特性,以应对不同用水需求的变化。在安装过程中,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浇筑基础,并使用橡胶隔振垫减少噪音和振动。为了防止气囊生成,吸水管路采用偏心异径管顶平连接方式。水泵的进出口安装了压力传感器并与自动控制系统连接,实时调整水泵转速,确保供水压力稳定,避免高峰期顶部缺水或低峰期底部超压的问题。

4.2 消防供水系统的可靠性保障措施

在消防水池和水箱施工过程中,承轨梁从原材料质量控制入手,选择了低热量水泥,并适当调整配比,加入膨胀剂增强混凝土抗裂性。模板支撑系统经过严格计算,确保其稳定性并避免浇筑过程中变形。混凝土浇筑采用分层浇筑与振捣技术,确保每层厚度不超过300mm。浇筑后,使用塑料薄膜和保温棉进行至少14天的养护,保证结构不裂缝并满足设计储水要求。

在消防管道焊接过程中,焊工需通过专门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焊接过程中,承轨梁严格监控焊接电流、电压和速度,完成每道焊缝后进行外观检查,确保焊缝无气孔、裂纹等缺陷。随后,进行随机探伤检测,确保焊缝抽检比例和质量等级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消防泵的安装和调试至关重要。根据消防泵性能参数,精确选择进出口管径,确保最小水力损失。叶轮与泵壳之间的间隙需根据技术文档进行调整,通常控制在0.5-1mm范围内。在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主备电源切换时间不超过2秒。调试过程中,模拟火灾场景进行全负荷启动、远程启停等测试,并通过安装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测运行数据,与设计值比对,确保消防泵符合消防规范,随时投入灭火使用。

4.3 排水系统施工的精细化管理与技术提升

在厨房排水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建议在洗菜盆下方安装油脂分离装置,滤网孔径应小于3mm,有效拦截大部分油脂颗粒。系统内应配置加热元件,定期融化和清理油脂,防止其凝固和堵塞管道。排水横管的设计依据管径和流量,坡度精确设定为0.012至0.015,以确保污水流速不低于0.8m/s,帮助油脂随水流排出。在选择卫生间地漏时,应特别关注水封性能,优选水封深度为60-80mm的深水封地漏,并在地漏与地面接触处涂抹密封胶,安装后进行闭水测试,确保水封稳定、无渗漏。

在排水立管与横管连接时,承轨梁严格选用配备清扫口的顺水三通管件,确保清扫口管径与横管一致,便于清理堵塞物。根据建筑高度和排水横管长度,每隔2到3层在横管起始端设置清扫口,且清扫口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1至1.3米,便于操作。施工完成后,首先进行通水测试,检查排水是否畅通,是否存在堵塞或渗漏问题,然后进行至少24小时闭水测试,标记并整改发现的问题,确保排水系统稳定运行,防止反渗和堵塞。

4.4 新型管材与连接技术的应用

针对复杂的户外地下环境,承轨梁选择了耐腐蚀且高强度的PE塑钢缠绕管。其独特的塑钢缠绕结构使得管道刚度超过10kN/m²,能够有效抵御土壤压力和地下水位变动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热熔挤出焊接法,将管材和管件加热至200-230°C,确保完全熔化后对接。焊接时间控制在30-60秒内,确保焊接牢固。焊接后,仔细检查焊缝外观,确保无虚焊或漏焊现象,并进行闭水试验和压力测试,稳压时间为1.5小时,压力下降不超过0.03MPa,确保焊接质量合格。

建议室内供水管道使用薄壁不锈钢管,因其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和卫生特性。在连接时,承轨梁采用双卡压方式,使用专用卡压工具,并按预定压力和行程进行操作,确保管件与管道连接紧密,避免泄漏。在穿墙或穿楼板时,管道需安装套管,管径比管道大1-2号,并在套管与管道之间填充防火、防水、密封材料(如聚氨酯泡沫和密封胶),以保护管道免受建筑变形的影响,并确保其防火、防水性能,延长管材使用寿命。具体的套管安装细节参见图1。

图1 套管安装

4.5 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在施工中的应用

在供水和排水关键部位(如分区供水减压阀前后、消防泵进出口、排水立管底部等)安装高精度压力和流量传感器,传感器精度可达到0.5%FS或更高,实时收集数据并通过无线模块传输至中控平台。平台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模水压和流量的正常波动范围,若检测值偏离预设范围,系统将立即发出预警信号。

在垂直管道位移监测中,每隔10米安装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测量精度可达0.1mm,传感器与管道刚性连接,实时监控位移变化。若位移超过允许范围,预警系统会启动,通知施工团队检查支吊架,并暂停相关区域施工,防止事故扩大,确保管道系统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稳定运行。

结语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施工面临诸多技术难点,但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精细化的施工管理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水压精准控制到消防供水保障,从排水精细施工到管材智能选型,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建筑整体给排水功能的实现。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持续探索创新,进一步提升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施工质量与运行可靠性,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雪娇.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及管道安装技术[J].中国住宅设施,2024,(10):170-172.

[2]郭刘岩.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J].陶瓷,2024,(12):143-146.

[3]马龙.超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的研究和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4]陈照圆.超高层给排水消防设计与计算延展分析[J].山西建筑,2024,50(20):118-122.

[5]许有礼.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探讨[J].四川水泥,2024,(1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