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依托诏安本土红色资源,助力初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

作者

陈桂顺

福建省诏安县四都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漳州市教育局第十期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zdy24103)阶段性成果】

摘要:本文立足诏安县丰富的本土红色资源,探讨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独特价值、应用现状及相应策略。分析了诏安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英雄事迹等如何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感认知,指出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优势,通过体育教学这一载体,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关键词:诏安本土红色资源;初中体育教学;家国情怀;教学策略

在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至关重要,而体育学科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关键一环,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将诏安本土红色资源与初中体育教材及教学有机融合,不仅能拓展体育教学的内涵,更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家乡红色文化的魅力,激发内心深处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增强家国情怀。

一、诏安本土红色资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价值

(一)丰富教学素材,增添文化韵味

诏安县拥有许多如乌山革命根据地等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遗址,还有众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迹。教师可以将这些融入体育教学中,例如,在体育理论课讲解乌山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时如何利用地形开展活动,以此拓展体育知识的文化背景;或者依据乌山的地形特点设计户外拓展课程路线,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了解家乡的红色过往,使体育课堂不再局限于常规的技能传授,而是充满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二)传承红色精神,塑造优秀品质

诏安本土红色资源承载着革命先辈们不怕困难、英勇抗争、忠诚爱国等崇高精神品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模拟当年革命斗争场景开展体育游戏或竞赛活动,比如设计“护送情报”的接力游戏,模拟当年地下交通员在敌人围堵下传递情报的紧张状况,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先辈们的艰辛与坚韧,进而学习和传承这些红色精神,培养自己勇敢、团结、有担当的优秀品质,将家国情怀具象化并融入到自身行为准则中。

(三)增强家乡认同,激发爱国热情

对于诏安的初中学生来说,家乡的红色资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见证。当他们在体育课堂上深入了解到诏安籍的革命英雄为了家乡、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后,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家乡自豪感和认同感,深刻认识到家乡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进而将这种对家乡的热爱延伸至对整个国家的热爱,激发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使家国情怀得到升华。

二、诏安本土红色资源融入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现状

(一)资源挖掘不够深入

虽然诏安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但目前对于这些资源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挖掘还比较浅显。部分教师对本地红色资源了解有限,不清楚如何将其与体育教学内容精准对接,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红色故事、革命场景没能转化为生动有效的体育教学素材。

(二)教学融合缺乏创新

一些教师在尝试将诏安本土红色资源融入体育教学时,往往采用简单的讲述或生硬嫁接的方式,没有充分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只是在课堂开头简单介绍一下红色事迹,后续的体育活动与之关联性不强,未能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真正沉浸在红色氛围中,难以达到培养家国情怀的预期效果。

(三)协同合作机制不完善

整合诏安本土红色资源到初中体育教学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包括学校、教师、地方党史部门以及红色遗址管理单位等。然而当前,各方面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同合作机制,使得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及应用不够顺畅,影响了红色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高效融入。

三、依托诏安本土红色资源培养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体育教学策略

(一)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开发特色体育课程内容

组织学校体育教师与当地党史研究专家、文化工作者等合作,对诏安本土红色资源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和深入挖掘。从众多红色故事、革命遗址中提炼出适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元素,例如,将诏安老区群众支援前线的故事改编为团队合作的体育游戏,根据乌山的地形地貌特点开发登山、定向越野等户外体育课程内容,形成具有诏安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体系,让红色资源有针对性地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创设红色情境教学,提升课堂体验感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生动的红色情境。比如在进行障碍跑教学时,将其设置为“突破敌军封锁线”的情境,利用体育器材模拟敌军设置的各种障碍,学生扮演革命战士,要运用跑、跳、爬等技能越过障碍,完成“突围”任务。通过这样的情境营造,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革命战争年代,增强他们的情感代入感,使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深刻领悟红色精神,激发家国情怀,同时也提高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开展红色主题体育活动,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体育活动,如“重走诏安革命路”徒步活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诏安红色遗址串联成路线,让学生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前行,在过程中聆听讲解,了解当年的革命故事;还可以开展“诏安红色运动会”,设置诸如“挑扁担送物资”“担架救援”等富有本地红色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红色文化,将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习惯。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资源整合能力

针对初中体育教师开展关于诏安本土红色资源利用及家国情怀培养的专题培训,邀请党史专家进行红色文化讲座,组织教师实地参观红色遗址,深入了解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同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享优秀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将红色资源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的能力,确保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灵活运用红色资源,引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

(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改变传统单一以体育技能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在红色主题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对诏安本土红色文化的理解程度、在日常体育学习中展现出的红色精神风貌等纳入评价范畴。通过及时、全面的评价反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融入红色资源的体育教学活动,促进他们家国情怀的持续提升,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情感培养的协同发展。

诏安本土红色资源为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供了丰富且独特的素材,尽管当前在融合应用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但通过各方协同努力,不断挖掘资源内涵、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能够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成长为既有强健体魄又有深厚家国情感、热爱家乡并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新时代青年,同时也为诏安县的红色文化传承和初中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国琴.依托本土红素资源开展少先队员活动的策略[J].新智慧, 2024(19):43-45.

[2].华吉.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中德育教学策略探究[J].青海教育,2023(1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