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中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
张斌
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 鄂尔多斯,017000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以及自然因素如火灾、病虫害等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日益严峻。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旨在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修复受损的森林生态结构,恢复其生态功能,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地球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章对林业工程中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林业工程;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引言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功能。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还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当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已成为林业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为关键的多种主要功能,在碳储存与碳循环方面,其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储存于植被与土壤中,调节大气碳浓度,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上,森林植被与土壤层能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强土壤入渗,既保障水资源稳定供应,又减少水土流失。其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更是意义非凡,为众多生物提供多样栖息地,促进物种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如捕食、共生等,维持着生态平衡与物种丰富性。
二、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多方面的严重破坏,森林砍伐是极为突出的问题,为获取木材资源,大量树木被采伐,导致森林面积锐减,许多珍稀动植物失去栖息地。农业开垦和放牧也产生巨大影响,为扩大耕地与牧场,人们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破坏了森林植被与土壤结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扩张吞噬周边森林,基础设施建设使森林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工业污染不容小觑,废气排放造成酸雨,损害树木叶片与根系;废水污染河流与土壤,影响森林水分与养分供应;固体废弃物侵占林地空间,改变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火灾也常因人类用火不慎引发,瞬间就能烧毁大片森林,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致使全球气温升高,森林生态系统面临诸多挑战。高温引发森林火灾频率增加,火灾一旦爆发便会大面积摧毁森林植被,改变森林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降水模式改变,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导致森林干旱缺水,树木生长受抑制甚至死亡;而一些地区降水增多且集中,引发洪涝灾害,冲毁森林土壤与植被。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暴雨、暴雪等越发频繁,其强大的破坏力直接折断树木、破坏森林生态环境,使森林生态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稳定。
三、林业工程中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的应用实践
(一)植树造林与森林补植
植树造林是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举措,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精心挑选适宜的树种。在干旱地区选择耐旱的松树、柏树等针叶树种;在湿润的山地可种植杨树、柳树等阔叶树种。在造林过程中合理规划种植密度,避免树木过于密集或稀疏影响生长。对于因采伐或火灾受损的森林区域,进行森林补植工作,优先补植原生优势树种,以恢复森林的原有植被结构。通过植树造林与补植,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的碳储存能力,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场所,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与稳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
(二)封山育林与森林自然恢复
封山育林是借助森林自身的自然恢复能力来修复生态系统,在实施封山育林时,设置明确的封禁区域边界,并树立明显的标识牌,严禁一切人为的采伐、放牧、开垦等破坏性行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干扰,让森林在自然环境下休养生息。在封禁期间,森林内的植被会自然演替,先锋植物率先生长,改善土壤条件后,后续更丰富的植物种类逐渐定居。野生动物也能在相对安静稳定的环境中繁衍,其粪便等排泄物又为土壤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生长。经过一定时间的封禁,森林的植被层次会逐渐丰富,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步恢复到较为健康的状态,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也显著增强。
(三)森林抚育与优化管理
在森林生长过程中及时进行抚育间伐,去除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以及过密的树木,为健康树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改善森林的通风透光条件,使树木能够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发育。对森林中的枯立木、倒木等进行合理处理,保留一部分作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微生物的分解底物,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减少对森林植被的损害。通过科学的森林抚育与优化管理,提高森林的质量和稳定性,增强其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能力,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恢复。
(四)湿地恢复与森林生态关联构建
湿地与森林生态系统紧密相连,湿地恢复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针对受损湿地进行水文条件的恢复,通过疏通河道、修建堤坝等工程措施,调节湿地的水位和水流,为湿地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水环境。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如芦苇、菖蒲等,这些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同时为众多水生动物和候鸟提供食物和栖息地。随着湿地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其能够有效调节局部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水土流失,为周边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更稳定的水源补给和生态缓冲。湿地中的丰富生物资源也会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交流,促进生物多样性在更大范围内的提升,从而带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与发展。
(五)生态廊道建设与森林生态系统连通性恢复
根据森林分布格局和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规划并建设生态廊道。生态廊道可以是植被带、河流廊道或者绿色桥梁等形式。在植被带建设中,选择多种本地乡土植物进行种植,形成连续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隐蔽场所,方便它们在不同森林斑块之间迁徙、扩散和基因交流。河流廊道则注重保护和恢复河岸植被,维护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保障水生生物与陆生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绿色桥梁的建设跨越公路、铁路等人为障碍,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得以连通,减少森林生态孤岛化现象,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恢复,有利于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结束语
总之,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在林业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湿地恢复和生态廊道建设等技术的有效实施,能够逐步重建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要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不断优化恢复策略与措施。
参考文献
[1]依艳.生态弹性视域下森林功能的扰动恢复分析[J].绿色科技,2022,24(11):166-168+172.
[2]戴贤臣.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举措[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07):63-64.
[3]郑姗姗,蔡丽平,邹秉章,等.森林植被恢复与环境生态因子互作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20,39(05):227-232.
[4]郝少英.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种子科技,2020,38(07):92-93.
[5]田俊霞.不同恢复年限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物种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