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的分级谋划与纵向传导研究
沙玉花
云南山地城镇区域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制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总体要求,从分级谋划与纵向传导的视角,深入研究村庄规划编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分级谋划;纵向传导;规划编制
引言: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着力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规划类型,村庄规划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
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一)村庄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
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基础性规划,是落实上位规划要求、指导村庄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其主要职能包括:统筹村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优化村庄空间布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村庄建设边界等重要管控要素,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统筹配置各类设施,提出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通过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对村庄发展的有效引导和管控。
(二)村庄规划与其他层级规划的关系
村庄规划应当与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等上位规划做好衔接,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管控要求。同时,村庄规划编制应当注重与相邻村庄规划的协调,加强区域统筹和资源共享。在具体编制过程中,要处理好刚性管控与弹性调整的关系,既要严格执行上位规划强制性内容,又要结合村庄实际适度调整完善。
(三)村庄规划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村庄规划编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不统一,规划深度要求不明确;规划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实施监管缺乏有效手段;规划传导机制不畅通,上下衔接不够紧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不完善,执行效果不够理想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庄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实施效果,需要在新时期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村庄规划分级编制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省级层面的管控要求与指标体系
省级层面重点明确村庄规划的管控框架,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制定村庄规划编制导则,明确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范;建立覆盖资源利用、生态保护、设施配置等方面的指标体系;提出分区分类的管控政策,指导不同类型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省级层面的管控要求和指标体系是市县编制村庄规划的重要依据。
(二)市县层面的统筹部署与规划重点
市县层面是村庄规划编制的关键环节,需要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实际,合理确定规划重点。主要任务包括: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确定村庄分类和布局优化方向;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管控要求,建立完善的规划指标体系;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制定差异化的规划编制要求,明确规划深度和成果要求;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等。
(三)乡镇层面的具体落实与实施管理
乡镇层面是村庄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层级,需要注重规划实操性和可实施性。重点工作包括:组织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做好规划成果审查把关;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协调各类建设项目,确保与规划相符;开展规划实施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建立村民参与机制,提高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村庄规划纵向传导的路径与机制创新
(一)建立规划指标传导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标传导体系是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要建立覆盖空间布局、用地规模、设施配置等方面的分级指标体系,明确各层级规划的控制重点。通过建立指标分解、核算、考核机制,实现规划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同时,要注重建立弹性调整机制,增强规划适应性。
(二)完善规划成果传导机制
规划成果传导机制是连接各层级规划的重要纽带。需要建立统一的规划成果框架,规范成果表达方式;建立规划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层级规划信息的互联互通;完善规划审查制度,强化成果质量控制;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措施保障规划成果传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健全规划实施监管体系
加强规划实施监管是确保规划落地见效的关键所在。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制度,明确各层级监管职责;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创新监管方式方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能。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规划各项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四、村庄规划编制的优化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创新规划编制方法
规划编制方法的创新是提升村庄规划质量的重要途径。要积极运用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建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注重村庄特色保护与传承,避免“千村一面”;运用整体性思维,统筹村庄内外部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具体编制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技术方法,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方法创新,不断提升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
(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提高村庄规划科学性和民主性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村民参与机制,拓宽参与渠道,创新参与方式;加强规划宣传和政策解读,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建立村民意见收集和反馈机制,切实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注重发挥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基层组织作用,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平衡各方诉求,化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矛盾纠纷。通过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增强规划的群众基础,提高规划实施效果。
(三)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规划实施保障是确保村庄规划落地见效的关键环节。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考核制度,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技术支撑,建立规划实施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监管;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规划实施提供人才保障。要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师、村庄规划员等人才队伍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通过加强保障措施,推动村庄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以上三个方面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村庄规划编制优化和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可以有效提升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取得实效。同时,要建立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方法,推动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再上新台阶。
结束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下加强村庄规划分级谋划与纵向传导研究,对于提升规划编制质量、增强规划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级编制体系,建立健全传导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发挥村庄规划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注重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形成规划编制实施的合力。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推动村庄规划更好服务乡村发展需要。四、村庄规划编制的优化路径与实施策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村庄规划编制方法,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宇.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研究——以山西省吕梁市为例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4, (03): 77-79.
[2]吴其凯.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探索 [J]. 江西建材, 2023, (10): 172-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