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背景下培养幼儿良好自理能力途径探究
徐梦莎
无锡市东方娃实验幼儿园 江苏 无锡 214100
【摘要】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重要关键期,与此同时也是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关键期,尤其是在孩子上小班时,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掌握生活自理技能,那么将会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石,因此在幼儿时期要格外重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那么在培养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生活自理养成的直接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孩子在幼儿园养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回到家中往往会由于家长的忽视而被弱化。所以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在生活和教育中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一、引言
家园合作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改善的先决条件与关键,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所以幼儿园和家长应该相互协作,在合作中建立统一的教育目标,以此来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当前,我国所颁布的有关政策文件中日益凸显出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注程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并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上述政策文件可以体现,我国十分重视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二、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家长和教师培养的目标不一致
由于幼儿的父母和教师处于不同的地位和角色,或者教师和家长在文化修养上有所差异,这就导致双方无法在培养目标上达成一致。在处理一些教育问题时,很容易出现分歧。
观察案例1:
星期一,孩子们准时来到幼儿园,教师开始进行教育活动,孩子们听的还算认真。正在这时,J幼儿的奶奶牵着孩子的手走了进来,把孩子送进了教室。另一位老师见状和孩子的奶奶进行沟通说:“J奶奶您以后尽量早点送孩子来幼儿园,这样能够帮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现在已经开始进行教育活动了,孩子来的晚不能很好的融入。”奶奶听了说“孩子现在正在张身体呢,而且年龄还小,睡个懒觉很正常,而且来幼儿园就是玩的,不用那么严格”。
以上案例中,对于幼儿是否按时到园参加活动,教师和家长意见不一。班级教师要求孩子准时到达,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但是家长认为孩子多睡觉有利于身体的成长,坚持让孩子睡到自然醒,这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很难使家长和教师目标达成一致。
(二)家长过度包办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水平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过度包办,如访谈一中家长重视程度的现状中体现,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较小,需要成人的照顾,不应该过早的独立做事。所以当孩子想要去尝试做一些事情时,很多家长往往会不假思索地阻止孩子独立行动。家长需要掌握一个尺度,这种做法是对孩子的爱,但有时它超出了理智型的爱,把对孩子的爱变成了控制和溺爱。
(三)幼儿对生活技能的学习接受较慢
倪曼琳指出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和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低,认知能力薄弱,无法及时了解教师的相关要求,可以体现幼儿对生活自理能力技能的接受较慢。小班的幼儿在入园一段时间后,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穿衣服、整理物品等能力应已经掌握,但是经过访谈发现,仍有大部的幼儿不能做到。虽然教师在生活活动时经常教给孩子一些生活自理小技能,但是孩子的自理水平仍然较低,需要教师的帮助才可以完成一些事情,由此可知,幼儿对于生活技能的学习掌握较慢。
(四)教师利用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能力欠佳
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教师利用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能力欠佳,在与家长的沟通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和家长积极沟通的意识淡薄。教师在实际的教育中,很少主动找家长进行交流。例如,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来说,有的孩子经常把衣服穿反,或是穿不上衣服坐在床上哭。教师常见的解决办法就是帮助孩子把衣服穿上,部分没有耐心的教师还会呵斥孩子。事情过后很少有老师会跟家长进行反馈和交流,沟通这种现象应如何解决。
其次,与家长沟通时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在对孩子的进行教育的观点上,家长往往会认为把孩子送去幼儿园是学习知识的,所以家长就会更侧重于孩子在幼儿园学习了哪些有用的知识。但教师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经常与父母交流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例如幼儿在幼儿园的游戏参与情况、同伴互动、餐食等。尽管父母对此也有所关注,但常常仅做评判,与教师的互动和沟通都很肤浅,交流往往浮于表面。
最后,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水平较低。在家园互动交流方面,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调查显示,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占绝对优势,这使家长觉得老师难以接近,从而变得疏远。
二、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家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一方面,家长应充分认识生活自理对幼儿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意义,以健全人格为导向、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生活自理能力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的陈旧观念。为幼儿提供帮助,给予指导,不剥夺幼儿在家庭生活中自己动手的权利,充分满足孩子尝试的欲望。
另一方面,教师在生活教育活动中,应承认和尊重幼儿是主体,应尽可能改变幼儿是管理对象的旧观念。同时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养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制定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标和方法,将拟定的培养目标传递给每一位家长,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要求。
(二)搭建良好的家园共育平台
幼儿园需要提供一个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平台,为家长提供与老师交流的机会。首先教师要通过一些渠道向家长传递教育理念和想法。例如可以利用“家园共育栏”“周计划”“经验小贴士”等专栏,利用以上窗口,可以让家长们了解有关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家长分享关于提高生活自理的行为故事,同时也可以将幼儿园组织的关于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赛图片上传至微信公众号,让更多的家长清晰的认识到孩子在幼儿园的良好表现,并且给予孩子鼓励,这将会更有效的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教师素养和专业能力
一方面,应该为基层的幼儿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一线教师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幼教经验,同时也面临许多幼儿教育方面的难题,但教师通过参加进修可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可以有效协助老师克服在教学中出现的障碍与问题,还能够增进各个行业教师间的交流,从而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一方面,加强幼儿教师的交流与协作。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主班教师和保育老师的责任,也是全体幼儿教师的共同职责,班级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相互协调、监督和沟通。此外,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年龄班之间要密切沟通,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互帮助。
结论: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适应社会和集体生活的必然前提,伴随着幼儿长远的发展。目前,由于父母对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忽视,值得人们深刻反思。本研究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以幼儿的一日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对幼儿的盥洗、午睡、穿衣、如厕以及进餐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成因,最后从家长、教师和幼儿园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的对策。以期望提升教师和父母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张帆.家园共育,沟通是关键[J].考试周刊,2019(61):185.
[3] 陈珂宇,夏素荣.“互联网+”视角下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现状和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20(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