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章晓娇
江苏省沭阳县梦溪实验学校 江苏 宿迁 223600
摘要: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根据这一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在初中阶段,诗歌教学面临学生兴趣低、理解难度大等问题,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可以突破这些瓶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实际案例的综合分析,发现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教学模式;情感共鸣
引言: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常常存在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通过创设特定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与情感的教学策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背景之中,形成对诗歌主题的直观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还能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为诗歌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突破。
一、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理念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认为学习是一个通过互动与反思形成个体内在理解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情境教学法主张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内化,尤其适用于诗歌教学。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情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外部载体,更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理性思维的纽带。诗歌的语言特征通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艺术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疏远或缺乏兴趣。情境教学法正是通过将诗歌的语言、主题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其中时能够感知到诗歌的情感力量和思想深度,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刻理解。
核心理念上,情境教学法强调“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主体性发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情境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创造出富有情感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反思,建立对诗歌的情感认同与理性理解。在讲解《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通过营造一幅江水悠悠、月光如银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和诗歌的深层意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领会到诗歌的表面内容,还能深入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和情感价值。
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其注重“情境交往”的教学互动。学生在情境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对诗歌的多元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情感得到了全面提升。情境教学法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加生动、灵活的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尤其在面对抽象且富有艺术性的诗歌时,这种方法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语言特色,创设与诗歌内容相契合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情感氛围和思想深度。在讲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现场描述,帮助学生构建“鹳雀楼”的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高楼之上,感受诗人登高远望时的豪迈心境和远大志向。通过情境的引导,学生不仅能理解诗歌的表面含义,更能体会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在具体应用时,情境教学法也可以通过模拟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在讲解《离骚》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模拟屈原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独白,学生在模拟表演中体验屈原的忠诚与失落,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此外,情境教学法也适合将诗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通过情境中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主动构建知识。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寂静夜晚思念亲人的情景,帮助学生将李白的思乡之情与自身经历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创意和情境的设计,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和设定互动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
三、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效果与反思
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经过实践证明,具有显著的教育效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兴趣与审美能力。通过创设与诗歌内容相契合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提升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诗歌教学往往因语言抽象、情感复杂而显得枯燥和难以理解,而情境教学法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途径。通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面内容,还能在情境的引导下,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和艺术技巧。比如,在教学《夜泊牛渚怀古》时,学生通过模拟夜晚江边的静谧场景,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孤独与对往事的追忆,从而深化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效果也并非总是完美无缺。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如果情境设计过于单一或缺乏创意,可能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情境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因缺乏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思维深度,难以充分参与到情境中,这可能导致情境教学效果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诗歌的难度,合理设计情境,避免过于复杂或抽象的情境设置。
除了情境设计的挑战外,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还受到课堂时间和资源的制约。创设情境往往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进度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教师可能面临时间紧张、教学内容繁重的困境。这要求教师在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情境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又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覆盖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兴趣,还能促进其情感认知与思维深度的发展。通过创设符合诗歌主题的情境,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诗歌的情感与思想,进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然而,情境教学法的实施也面临设计难度、学生参与度和时间资源等挑战,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调整。总体而言,情境教学法为诗歌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0,(12):45-48.
[2]刘娟.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19,(8):32-35.
[3]张莉.诗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学生情感体验[J].教师教育论坛,2021,(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