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学生,助力双减: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作业设计策略
黄萍萍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丰道小学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山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针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特别是在山区教学环境中的应用,作业设计的策略需更加精细且富有针对性。本文探讨了山区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作业设计的策略,赋能学生,助力“双减”政策的实施。山区语文作业的设计,首要原则是确保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不仅要融入趣味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下,依然能以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完成作业。作业设计应具有层次性,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作业,满足从基础巩固到能力提升的各层次需求。通过梯度设计,既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稳步前进,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和拓展的空间。
关键词:双减;语文作业;山区小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小学语文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小学三年级语文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本人对山区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本着覆盖全面的原则,从5个班级中共挑选了45名同学进行调查,期中男同学20名,女同学25名。由于所在班级不同,学生在问答相同的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差别微小,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作业量过大,负担沉重、作业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作业难度设置不合理 、开展形式单一。
(一)作业量过大,负担沉重
当回答“你认为当前你所在的班级语文作业量大吗?” 这个问题时,74.31%的同学回答了“作业量大”,从这一点发现,学生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语文作业,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其他活动或休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然而,当前一些小学语文作业量过大,导致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1],还可能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作业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
在回答“你喜欢写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吗?”,发现表示喜欢的同学占比 44.83%,大多学生认为,语文作业的内容过于单调,缺乏创新和趣味性。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的语文作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抄写课文、生字词等机械性任务。尽管这些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它们的重复性和机械性却成为了学生厌倦感的源泉。学生们渴望在学习中探索新的领域,挑战自己的思维,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任务。这种单调乏味的作业内容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2]。长期沉浸在缺乏创新和趣味性的作业中,学生可能会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形成,将难以逆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全面发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作业难度设置不合理
在作业难度设置的调查中,发现了显著的分化现象:高达68.93%的同学认为当前语文作业的难度设置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挑战性,无法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提升的需求;而与此同时,也有31.07%的同学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作业难度过高,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导致完成作业变得异常艰难,甚至产生了挫败感。这种不合理的难度设置,不仅未能有效匹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反而成为了阻碍他们进步的一大障碍。对于认为作业过于简单的同学而言,缺乏挑战性的作业让他们难以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进而可能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错失进一步提升自我、挖掘潜力的机会[3]。而对于那些觉得作业难度过大的同学来说,频繁面对难以攻克的难题,不仅让他们在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还可能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导致他们逐渐对学习产生畏惧和逃避心理。这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无疑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作业设计策略
结合山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作业设计策略,旨在赋能学生,助力“双减”政策的实施。
(一)强调基础,设计分层作业
“双减”政策强调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特别关注分层作业的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安排,既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山区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为例,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学习需求及个体差异。首先,作业设计紧密围绕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展开,分别学习“风”“水”和“动物"的声音,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主题、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例如,基础层作业包括:朗读并背诵课文,抄写并理解关键词汇和句型;进阶层作业:用所学词汇和句型描述自己听到的大自然声音,或者创作一篇关于大自然的小短文;挑战层作业则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创作:研究一种自然界的声音,撰写一篇科学小论文或制作一个介绍视频。通过分层作业设计,不仅关注到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还通过多样化的任务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它也体现了“双减”政策的精神,即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创新作业形式,增强趣味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应注重创新性和趣味性。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式作业、情境模拟作业、游戏化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搭船的鸟》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一项角色扮演作业,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这项作业中,学生将被分配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如那位好奇的乘船者、那只机敏的鸟儿,以及其他可能出现在船上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各自角色的性格特征、行为动机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然后准备一场生动的角色扮演表演。在准备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力。而在表演环节,他们将通过生动的肢体动作、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流畅的语言表达,将课文中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此外,角色扮演作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将有机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从而培养出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
(三)注重作业的实用性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实际价值,作业设计重视实用性和情境性,确保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山区小学,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但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和地方特色,设计出既实用又富有情境性的作业。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这个广阔的“教室”,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学生们可以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当地的植物种类、动物习性以及自然景观的特点。他们可以用文字描绘出山间的野花如何随风摇曳,小溪中的鱼儿如何欢快地游弋,以及山林间鸟儿清脆的鸣叫如何回荡在空中。或者,他们也可以用画笔将观察到的景象一一呈现在画布上,创作出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身边的自然环境。同时,通过将自己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他们也能够培养起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自豪感。
三、总结
双减政策在山区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减轻山区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习效率的优化。这一政策鼓励山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考虑到山区特有的环境与文化背景,设计更加合理、更具吸引力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山区语文教师需采用一系列创新和实用的教学策略,如结合当地自然资源,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角色扮演、创作地方特色文学作品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语文学习成为他们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彩芳.素养立意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的要点与实践——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4,25(01):3-8.
[2]陈佳.“双减”背景下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参与式作业设计策略探究——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教师,2022,(24):30-32.
[3]翟丛珊.“双减”背景下小学三年级部编版语文作业设计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