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强度材料与深部矿井顶板稳定策略

作者

梁洪杰

河南神火集团 河南省 商丘永城 476600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强度材料在改善矿井支护结构性能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针对深部矿井顶板稳定的综合管理策略。通过分析深部矿井顶板压力机制、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以及支护技术的应用,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和综合管理措施,为确保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高强度材料;深部矿井;支护技术;监测预警

1 引言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矿井面临着高地应力、高瓦斯、高地温和高水压等恶劣环境的影响,导致煤岩体稳定性降低,巷道围岩变形加剧。为了保障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必须采用高强度材料并结合先进的支护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策略来控制顶板事故的发生。

2 高强度材料特性及其在矿井支护中的应用

2.1 材料科学基础

高强度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较高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及良好韧性的工程材料。这些材料通常具备优良的力学性能,如高强度钢、复合材料等,在承受较大载荷时仍能保持良好的形状和尺寸稳定性。对于深部矿井而言,使用高强度材料可以有效提高支架和锚杆的承载能力,增强巷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

2.2 应用于矿井支护的高强度材料

高强度锚杆:相较于传统锚杆,高强度锚杆拥有更高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抵抗围岩的压力,减少变形。

高预应力锚索:通过对锚索施加足够的预紧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围岩内部裂隙闭合,形成更稳固的支护体系。

新型充填材料:例如高泡材料,其轻质且具备一定的刚性,可以在极松软厚煤层超高巷道顶部提供必要的支撑力,防止顶板下沉。

注浆加固材料: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将浆液注入到破碎带中,填充空隙并固化成坚硬的整体,从而提升顶板岩石的粘结性和内摩擦角。

2.2.1高强度材料如何改善矿井支护结构的性能

高强度材料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矿井支护系统的整体性能,具体表现在增强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耐久性和优化支护效果三个方面。通过选用合适的高强度材料,支护系统能够承受更大的外力而不发生破坏;这些材料优异的抗腐蚀和其他环境因素影响的特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同时,高强度材料更好地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确保支护更加精准和有效,从而全面提升矿井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2.2.2材料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

选择适用于深部矿井支护的高强度材料时,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成本效益、施工便利性和环保要求。依据具体的地质特征(如岩石类型、节理发育情况)挑选最适宜的材料;确保材料质量的同时兼顾经济可行性;优先选用便于现场操作且不对正常生产造成干扰的材料;并尽可能采用对环境影响小的绿色建材。

3 深部矿井顶板稳定的综合管理策略

3.1 深部矿井顶板压力机制

3.1.1 深部矿井顶板的压力来源和作用机制

在深部矿井中,顶板稳定性受自重应力、构造应力和采动效应的多重影响。随着开采深度增加,上方岩层的自重应力增大,不仅来自直接位于巷道上方的岩石,还包括整个上覆岩体的重量,形成广泛且持续的主要压力源。构造应力由断层活动、褶皱等地质现象引发的额外水平应力构成,在活化断层或复杂地质结构区域,可能导致顶板裂隙扩展和岩块滑移等不稳定行为。此外,工作面推进产生的动态应力对周围岩体造成冲击,尤其是在煤柱承载能力下降时,顶板可能向采空区侧下沉破坏,导致巷道四周来压,显著增加了维护难度。

3.1.2 不同地质条件下顶板压力的变化规律

在不同地质条件下,顶板压力的变化规律各异:硬岩区段的顶板通常较为完整,但遇构造运动或局部软弱层时可能发生大规模冒落,特别是在工作面接近老空区边界时,原岩应力释放不均匀易引发顶板突然断裂冒落,给安全生产带来挑战;相反,软岩区段虽原始状态下易变形,但通过适当的支护措施可有效抑制这一趋势。软岩具有较高的塑性变形能力,初期快速变形后逐渐趋于稳定,因此,合理的支护设计和施工工艺能够控制顶板变形,确保巷道的安全使用。

3.2 支护技术与方法

3.2.1 适用于深部矿井的新型支护技术和方法

为了应对复杂的深部矿井顶板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支护技术和方法。

主动联合支护技术:采用“高强度高密度锚杆+高强度锚索钢梁+顶板高强度注浆”的组合方式,不仅可以直接加固顶板,还可以通过改变围岩性质间接加强支护效果。通过对沿空掘巷软弱破碎顶板进行高强度注浆,将顶板内的裂隙充填,使软弱破碎的顶板与高强度注浆液胶结成整体,从而提高巷道直接顶板岩层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增强顶板的整体稳定性和强度。

端面距优化:适当调整端面距离以平衡支护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端面距,既能保证足够的支护效果,又不会因为过长而影响正常生产进度。

支护密度增加:在不影响通风和其他作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支护点的数量,确保每个潜在危险区域都得到妥善处理。通过提高支架初撑力,使得支架能够完全抵御直接顶的重力,有效避免直接顶发生离层,降低移架后顶板下沉量。

特殊顶板管理:针对坚硬顶板、复合顶板等情况,分别采取注水软化、切顶卸压、“棕绳+注浆”柔性加固等针对性措施。例如,在极松软厚煤层超高巷道顶部,可采用高泡材料作为充填体,减少材料用量的同时优化支护效果。

三维激光扫描监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监控巷道内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作出响应。通过建立数值分析模型,模拟各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为实际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2.2 传统支护方式与新技术的效果差异

新型支护技术相比传统的架棚支护、普通锚杆支护等方式,在控制巷道变形方面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时更能体现出优势。例如,在一些案例研究中,经过优化后的支护方案使得巷道收敛变形量减少了超过50%,巷道压力降低了12%~27%,并且没有再发生过顶板漏冒事件。此外,新型支护技术还能够更好地适应深部矿井特有的高地应力环境,提高了支护系统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3.3 监测预警体系构建

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是预防深部矿井顶板事故发生的关键手段,涵盖日常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风险评估与预报及远程监控。通过定期检查巷道内支架状态、顶板完整性等,结合持续观测巷道两帮及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及时掌握围岩变形情况;利用传感器网络收集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数据,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揭示顶板事故的规律性和预见性;基于历史经验和实测结果预测风险等级,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并通过监测顶板裂隙发育程度和岩层沉降值来判断稳定性趋势;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天候远程监控,管理人员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和无线传输设备实时查看井下动态,增强指挥调度的灵活性和效率。

3.4 综合管理措施

综合管理措施旨在全面提升矿井顶板的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包括强化培训教育、严格管理制度、推动技术创新和注重经验总结。通过加强一线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意识培养,确保每位职工都能识别隐患并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审批和安全巡查制度,杜绝违规作业行为;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引进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装备,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积累成功案例的经验教训,回顾分析以往项目以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持续优化管理措施,从而全方位保障矿井顶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结束语

高强度材料的应用以及配套的支护技术和管理策略对于维护深部矿井顶板稳定至关重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完善管理体系,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顶板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梁冰,王庆龙,陈宫.深部高应力煤层卸压开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16(1):49-53

[2]魏培权.提高深部“三软”不稳定煤层巷道支护强度及稳定性[J].中国科技信息,2021(3):65-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