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层级解读:写景抒情诗解读的有效路径

作者

梅玲

南京市竹山中学,江苏 南京 211000

【摘 要】按照层级解读理论,《山居秋暝》的解读有三个基本层级:一是释义,梳理山中秋景及特点,理解王维的情思和情趣;二是解码,揭示诗歌的篇章个性,探求隐逸文化对王维的影响;三是评鉴,与其他类似文本进行比较,判断文本的异同和优劣。本文以此为例,探索写景抒情诗的解读路径。

【关键词】《山居秋暝》 层级解读  路径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写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的教学解读路径是怎样的呢?根据文本层级解读理论,“我们把教学解读分为由基础到高原、由高原到山峰的三个层级,这便是:释义、解码和评鉴。”写景抒情诗的解读也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释义,包括诗歌的内容形象和情感内涵的阐释,关注文本“写什么”;二是解码,包括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文化内涵的解码,关注文本“怎么写”和“为什么写”;三是评鉴,与其他类似文本进行比较,判断该文本写得“怎么样”。

一、释义

释义层关注文本“写什么”,指向文本的内容理解。对写景抒情诗而言,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浅层释义:形象——山中秋景

读《山居秋暝》这首写景抒情诗,梳理与理解所绘之景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这就是诗歌景物形象层的解读。

本诗在“山居秋暝”这一整体意象的统领下呈现了三幅图景: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出地点是山间,时间是秋天的傍晚,其景物的特殊之处是刚刚下完雨,这幅图景可以概括为“秋晚雨后图”;第二联“明月松间照”展现了明月照射松树的画面,“清泉石上流”呈现了一幅清泉在白石上潺潺流淌的画面,这一联呈现都是山间自然景物,整体上可以概括为山居夜景图;第三联“竹喧归浣女”呈现了一幅浣女夜归经过竹林而发出声响,是浣女夜归图;“莲动下渔舟”是渔民归来穿过荷丛而摇动荷叶,呈现了一幅渔民收工图,这其实描绘的是山间人们的生活画面,可以概括为山居生活图。这几幅独立的画面从各个局部汇合而为一幅山居秋暝画,而第一联所绘秋晚雨后图又是后面二三联描绘的山间夜景图与山间生活图的大背景,因此第一幅图景又与第二到第三联的图景构成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诗人在短短三联诗中写了十二种景物,每一个景物形象均有其形态特征,又各具特点、层次清晰。

(二)深层释义:主题——王维的情思与情趣

《山居秋瞑》由景到人,由山水自然美到田园生活美,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和谐宁静的山村晚景图。这种幽美宁静的山中秋景,自然会激发起诗人对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寄寓着对隐居生活、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还有他对保持个人品性的坚守。王维既在诗中描绘了幽美宁静的山水田园,也营造了一方理想的自由天地。在诗人的笔下,颔联描绘了在清冷洁净的月光照耀下,松林给人的感觉无疑是清幽与寂静,而清泉在石上流动,又给这种静寂增加了几分生气。颈联给空山增添了人迹,使原本空灵的环境变得有了人间气息:少女们趁着月色浣纱、采莲,又趁着月色一起欢笑归家。这番天地是幽美的,宁静的,也是和谐的。所以,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即便春芳已歇,诗人依然愿意留在山中。“王孙自可留”其典故来源于《楚辞·招隐士》,“招隐士”本意在劝人出世为官,王维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做隐士的悠然。诗歌中描写山中的自然美、生活美,表达的画外意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远离尘俗、归隐山林的愿望。另外,“颔联和颈联出现的景物并非是诗人偶见所得,而是一贯的思想所然”。诗人偏爱月亮、松树,如“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桃源行》),月亮是清冷、洁净的象征,松树指向的是高洁的人格精神。所以,王维诗中那般月光辉映、松林葱郁的山间,就是诗人理想生活的样子,是诗人保持高风亮节品格的象征。

二、解码

解码层关注文本“怎么写”和“为什么写”,也包括两个层面:浅层次指向文本的艺术手法、篇章个性,深层次指向文本的文化背景的解码。

(一)浅层解码:揭示篇章的艺术个性

从篇章个性看,《山居秋暝》首先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采用寓情于景、景中藏情的方式,将个人的寄托与追求——过上安静纯朴的生活,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投射于幽美的景物形象之上,使原本没有生命的景象在诗人笔下主观化、情感化。青松明月,翠竹青莲,这样的美景之中,生活着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样的生活图景,不正是诗人宁静祥和的生活理想吗?因此,本诗的情与景的关系不是自然的景物打动作者,而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寄托投射于自然景物之上,使其打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并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表面上看是模山范水,实际上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情感,表达情思。

从抒情手段看看,本诗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前三联运用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方式,诗人将情思与寄托暗藏在对幽美宁静的秋日山中之景的描绘中。对景物作细致的刻画,实际上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情感,表达情思。最后一联则直抒胸臆,即便春芳已歇,诗人依然愿意留在山中。这里诗人用了“王孙”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直接表达了做隐士的悠然。

(二)深层解码:解码隐逸文化

《山居秋瞑》既表现了王维对山水田园的喜爱、赞美,也寄寓着他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里面渗透了隐逸文化的基因。隐逸文化由来已久,孔子就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魏晋时期,政治高压,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有性命之忧,因此崇尚老庄哲学,逃脱现实,寻找精神寄托,“隐逸文化”最终形成。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谢灵运,还有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等。他们不仅隐遁山林,而且创作了大量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诗”。

到了王维生活的盛唐,统治阶级儒道佛三教并重,隐逸成了当时流行的风气。 青年时代的王维对功名是有追求的,但张九龄被罢相之后,他的隐逸思想逐渐加深。随后“安史之乱”给王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他的思想也有很大的转变,对政治的热情日趋冷淡,迫切地想退出官场归隐山林。他长期生活于辋川等山水胜境,对那里的静美景色有真切的体验。在他的笔下,山水是幽美静谧的。由于他在辋川所过的是一种优游林泉的闲适生活,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往往充满隐士的闲情逸致。万念俱灰的诗人渴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自己疲惫不堪的身心。

三、评鉴

以上两个层面都是研究诗歌的内容“是什么”,都是文本取向的阅读与解读。本诗的深度阅读,还要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与诗歌对话交流,对这两个层级的内容说得有什么不同与说得好不好作出判断与评价。

诗歌评鉴可以与题材相近的其他诗歌互文阅读以比较其优劣高低。比如,陶渊明和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做一下互文阅读比较。首先,诗中意象都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美学原则,然而画中的意味却不同。《归园田居》描绘的是一幅怡人的春日村居图。背景是碧蓝的天空,青黛的远山。隐隐村落、袅袅炊烟给画面笼罩一层朦胧色调,远近的鸡鸣犬吠之声使画面透出一股温暖的人情。而《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清幽的秋日山中图,它犹如几个镜头组成的卷轴向读者依次展开。从雨后空山,到清泉映月,再到山居暮归。两者比较,《归园田居》展示的是一幅层次分明的单一画面,而《山居秋暝》展示的则是一种卷轴式的多幅画面,显然《山居秋暝》更胜一筹。其次,两首诗歌寄托了个人的志趣,但承载的思想意蕴各不相同。陶渊明生活在动荡的东晋,没落的家庭、失意的仕途、官场的黑暗使他对现实彻底绝望。因此,他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栖息地。诗中表现的,一是村居闲适之趣,享受“虚室余闲”;一是归田自由之乐,抒发了诗人摆脱束缚后的怡然自得。王维生活在国力空前强大的盛唐时代,时代不同,人生经历迥异,诗歌中承载的思想意蕴也自然不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刻人化入自然万物之中,人与物彻底交融。他通过对自然的解读认识自我,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对于山水田园的认识显然更趋于圆熟。

本文以《山居秋暝》的层级解读为例,一方面试图推动本诗解读的深入与系统化,另一方面也试图克服经验性的阅读与解读,探索写景抒情诗的解读路径,以期推动诗歌解读与阅读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伟. 教学解读与阅读能力发展层级简论[J]. 学语文,2019(1).

2. 周诗明. 浅析<山居秋暝>中的禅意[J].名作欣赏,2021(7):84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古诗词层级解读的实践研究》(LZ/2021/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