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降温方式对小儿热惊厥院前急救效果比较
李健 蔡天霞 袁润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消防急救保障部 712000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降温方式在小儿热惊厥院前急救中的效果,评估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冷敷)与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的疗效,为临床急救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期间,随机选取60例热惊厥患儿,按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分为对照组(常规处理)、实验组1(温水擦浴)、实验组2(冷敷)和实验组3(对乙酰氨基酚),每组15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惊厥持续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次要指标为意识恢复时间、再次发作率等。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冷敷组(实验组2)在缩短惊厥持续时间(8.5 ± 3.2分钟)和加速体温恢复(20.0 ± 7.0分钟)方面表现最佳(p<0.05),显著优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温水擦浴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也显著缩短了惊厥持续时间和体温恢复时间,但效果不及冷敷组。结论 冷敷是一种有效的小儿热惊厥院前急救降温方式,优于其他物理和药物降温手段,建议在临床急救中优先采用。
关键词:小儿热惊厥;降温方式;院前急救
热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症,通常由高热引起。有效的院前急救降温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儿预后。目前,临床中采用的降温方式多种多样,但缺乏系统性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将评估不同降温方法对小儿热惊厥的急救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期间在某医院就诊的60例热惊厥患儿。患儿年龄在6个月至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1.3岁。患儿按性别比例分布较为均衡(男:女约为1:1)。各组患儿的基线特征(包括年龄、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为后续结果的有效比较提供了基础。
纳入标准:1)年龄在6个月至5岁之间的热惊厥患儿;2)首次发作或曾有过热惊厥病史,但无其他基础性神经系统疾病;3)发病时体温≥38.5℃;4)家属或监护人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近期(发病前24小时内)使用过退烧药物的患儿;2)存在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3)合并严重感染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如败血症)的患儿;4)过去6个月内曾参与其他临床试验的患儿。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儿按照1:1: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三个实验组,各组均为15例患儿。
(1)对照组:接受常规处理,包括保持安静环境、监测生命体征和适当补液等基本护理措施,无特殊降温干预。
(2)实验组1(温水擦浴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温水擦浴降温。擦浴用水温度为30-35℃,持续时间为20分钟,擦拭部位为患儿躯干和四肢。
(3)实验组2(冷敷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冷敷降温。冷敷采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前额、颈部和腋下等部位,每次敷5-10分钟,间隔5分钟,重复2-3次。
(4)实验组3(对乙酰氨基酚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按患儿体重15mg/kg剂量),同时进行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
主要指标:
(1)惊厥持续时间:从热惊厥发作开始至完全停止的时间(分钟)。
(2)体温恢复时间:从降温措施开始至体温降至正常范围(<37.5℃)的时间(分钟)。
次要指标:
(3)意识恢复时间:患儿从惊厥停止后至恢复清醒状态的时间(分钟)。
(4)再次发作率:在急救后24小时内再次发生热惊厥的患儿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基线特征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卡方检验(χ²)。统计学检验水准设定为双侧p<0.05。
2 结果
2.1 基线特征比较
组间基线特征比较显示,各组在年龄和性别比例上无显著差异(p>0.05),为后续结果的比较提供了基础,见表1。
2.2 主要指标比较
对于惊厥持续时间和体温恢复时间,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2(冷敷)在两项指标上均表现最佳,分别为8.5分钟和20分钟,表明冷敷在急救中具有显著优势,见表2。
2.3 次要指标比较
意识恢复时间在不同组间也显示出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2的表现最好。再次发作率方面,虽然各组有差异,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0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不同降温方式在小儿热惊厥院前急救中的效果,特别是在缩短惊厥持续时间和加速体温恢复方面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冷敷组(实验组2)在缩短惊厥持续时间和加速体温恢复方面效果最佳,基本符合我们的假设。然而,虽然对乙酰氨基酚组(实验组3)也表现出一定的降温效果,但未达到预期的显著效果,可能与药物起效时间较慢有关。
重要的发现是,冷敷法不仅在本研究中显示出良好效果,与一些先前关于物理降温对高热患儿疗效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其他依赖药物的研究相比有所不同。冷敷作为一种无创、易实施的降温手段,特别适用于院前急救,可能是其优越性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小,仅限于单中心数据,且未对长期效果进行跟踪,这可能影响了结果的广泛性。因此,未来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并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此外,结合药物和物理降温的综合治疗方式也值得深入探索。
本研究结果对急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支持了物理降温在小儿热惊厥急救中的应用,同时为进一步优化临床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元玲.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护理及急救措施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3):279-280.
[2]蓝侦舰,咸思仪,韦柳梅.院前急救指导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治疗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9):33-34.
[3]雷瑶.小儿高热惊厥应用降温急救护理后的效果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18(S1):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