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在食管异物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温北尧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 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目的 观察食管异物中应用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4月1日~2024年9月1日接受该项CT扫描技术诊断的确诊食管异物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02例,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1例,分别实行常规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及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向工作站传输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由两名临床医生独立阅片评估食管异物患者图像。结果 研究组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CNR)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SNR、CNR负关联体质指数(BMI)(P<0.05)。结论 食管异物中应用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可将异物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清晰显示,方便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临床实践价值较高。

关键词:食管异物;CT扫描技术;低剂量;处理技术

食管异物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咽喉疾病,病因多为食管滞留或阻塞所致,包括骨片、果核、误食鱼刺等,可表现为食管异物感、吞咽障碍、胸骨后疼痛等,严重时可导致大出血、食管瘘,危及患者机体健康。针对现有情况,早期、正确的确诊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早期明确异物的位置、类型和周围组织的损害,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治疗[1]。食管异物的诊断以影像学和临床病历为主, CT、上消化道钡餐和胸部 X线平片等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而上消化道造影和 X线平片对鉴别食管异物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无显著影响。利用多层 CT检查食道异物,能直观地反映病变部位和周边器官的损害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手术方案。基于此,本研究选取病例为我院收治的食管异物确诊患者,分析实行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的诊断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4月1日~2024年9月1日接受该项CT扫描技术诊断的确诊食管异物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02例,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各51例的两组。对照组男、女比32:19,年龄25~72(43.65±3.52)岁。研究组男、女比31:20,年龄23~76(44.52±3.50)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采用GE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辅助患者呈仰卧位,实行颈部扫描,颈部扫描区间C4~T2,包含梨状窝。对照组实行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扫描参数:200mA、120 kV、螺距0.938;研究组实行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60mA、120 kV、螺距0.938;初始数据5mm层厚,重组层厚1.25mm,保持1.25mm重组间隔,512×512扫描矩阵,选用标准算法作为重组算法。

1.3观察指标

1.3.1图像质量评价评估:选择长轴最大层面,在1.25mm层厚图像上对食管异物的CT值及标准差进行检测,对信噪比 ( Signal-to-noise ratio,SNR) 及对比噪声比( 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进行检测。

1.3.2BMI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采用4分法评估图像质量,4分:呈优良图像质量,未限制诊断,伪影不明显,连续清晰组织结构边缘;3分:呈良好图像质量,未明显限制图像,较少伪影,轻微模糊组织结构边缘;2分:呈基本图像质量,遮诊断获得基础满足,明显伪影,模糊组织结构边缘;1分:无良好图像质量,诊断无法获取满足,伪影明显减,无清晰组织结构。分析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图像质量评价、BMI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以(x±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图像质量评价比较

两组CT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NR、CNR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数据详见表1。

2.2 BMI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患者BMI为(23.48±2.12)kg/m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NR、CNR负关联BMI(P<0.05)。数据详见表2。

3讨论

食管异物以往在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式为食道吞钡絮片及X线平片。X线平片很难发现软骨、肉块等半透光、透明异物和微小异物,而颈胸段的异物由于与周围组织相叠,在常规摄片上很容易遗漏。目前,有研究学者认为食道钡剂造影是目前食管异物的首选检查方式,可诊断大多数食管异物,但很多微小的异物植入食管后,仍有一定的误阳性存在。食道异物较大,边缘尖锐,持续时间较长,且有食道镜手术失治者,因其难以提供异物大小、形态、具体位置、与周边关系、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等细节,难以达到实际应用要求;且在术前未被检测的患者,经食道吞钡检查则有较大风险。有学者提出,食管内吞钡后遗留的钡絮可能会对后续食管镜手术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推荐采用食管镜进行,但食管镜属于侵入性操作,初次检查仅为3%的失败率,0.5%的穿孔致纵隔感染发生率,6%-70%的假阳性率[2]。

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密度分辨率较高,可将细小异物清晰显示,准确诊断黏膜下异物,可在工作站上对影像进行后期处理。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可从多角度、全方位显示异物的形态、位置、大小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无需患者特别配合,具有方便快捷、无痛苦等优势,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儿童等无法进行钡透患者[3]。食管异物可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包括食道纵隔感染、出血、脓肿及穿孔等,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能显示异物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其与周边的相关性,为脓肿、纵隔感染、食道破裂、食道动脉瘘管等疾病的诊治提供全新思路。尤其是对食管穿孔,常规的影像学检查主要依靠碘油造影确诊,而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则可显示食管壁不全、泡状气体密度影、外溢片状高密度造影剂。

正常成年人的食管直径为1.5-2.0厘米,两侧直径为2.0-2.5厘米,由于狭窄的管腔范围,难以观察到完整的病变部位,无法确定其与食管壁的位置。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具有横、冠状位、矢状位和斜位等多种立体影像优势,能够多角度对异物的位置,大小、形状与周围的联系进行全面的检查。结果发现,在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中,随着厚度的增加,其内部杂质的检出率与其厚度呈正相关,异物显示越清晰[4]。

本研究重建层厚5mm扫描1.25mm薄层,可在诊断情况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使用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利用较小的厚度进行薄层厚成像,以降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达到与薄层成像类似的效果。对食管复杂性异物,术前CT检查能明确异物位置、形态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便于食道镜、开胸手术和颈部手术等术前评价及判断异物位置,预防再次损伤[5]。本研究1例患者误食一根缝合针,因手术前CT检查发现异物已经侵入食道,同时食道内有较严重的水肿,选择颈部切口取异物[6]。另外一位患者因有异物侵入至食管憩室内,但初次食道镜检查未看到有任何异常出现,而后由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确定食道憩室口位置,并成功将其移除[7]。容积CT扫描是一种安全、快速、适应人群较广的成像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不但能确诊,还能直接显示异物的大小、形状、位置、与周边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病变,尤其是在比较复杂的食道异物时,更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有助于改善其诊治效果[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SNR、CNR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SNR、CNR负关联BMI(P<0.05)。可见,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较常规技术是一种安全、快速、适应人群较广的成像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不但能确诊,还能直观看到异物的大小、形状、位置与周围的联系,有无其他并发症。对于较为复杂的食管异物,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有助于改善其诊治效果。

综上,食管异物中应用低剂量64排128层CT扫描技术,可将异物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清晰显示,方便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临床实践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温建文,徐静芝. 64排CT增强扫描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2, 31 (10): 1891-1893.

[2]王荣. 探讨分析肋骨骨折患者采用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 6 (17): 95-97.

[3]杨春雷,费兵,姜锦贵,等. 64排CT增强扫描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1, 28 (01): 56-58.

[4]贺莉,乔龙虎,张振奇. 高浓度碘对比剂在肝癌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中的效能分析 [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0, 30 (05): 441-443.

[5]郭丽,张忠民,晏杰,等. 64排128层螺旋CT胸痛三联一站式扫描与单纯冠状动脉CTA扫描在血管性病变所致胸痛病因诊断的对比分析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4 (14): 99-100.

[6]季泽强,孙梦月,于志军,管星,母建奎,胡宏亮.低剂量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颈段食管枣核异物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2,41(08):1550-1553.

[7]廖济源,全世杰.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胸腰椎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药研究, 2022, 1(12):147-149.

[8]田原,龚长春,郑久荣.急性胸痛诊断中64排128层螺旋CT联合三联检查的应用效果分析[J].影像技术, 2023, 35(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