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除草剂在园林花卉栽植中的应用

作者

耿慧云 张娟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汽车与建筑工程系 山东省济南市 271100

摘要:在园林花卉栽植中,除草剂的使用是提高管理效率和保持植物美观的关键手段。本文旨在探讨除草剂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分类、作用机理和选择原则。同时,分析在园林花卉栽植中应用除草剂的实践,评估其对园林生态的影响,并提出使用技术要点。文章还将讨论除草剂使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副作用控制和环境风险评估,以推动可持续的除草剂管理。

关键词:除草剂;园林花卉栽植;应用

引言

在现代园林花卉栽植管理中,除草剂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有助于维持园林景观的整洁与美观。然而,除草剂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健康。

一、除草剂的基础知识

1.1 除草剂分类

根据作用机理和使用目的,除草剂可以被分类为多种类型。根据作用方式,除草剂可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非选择性除草剂,选择性除草剂能够针对特定种类的杂草发挥作用,而不影响其他植物,这对于保护作物和特定花卉种类尤为重要。而非选择性除草剂则对所有植物都有杀伤作用,适用于需要彻底清除杂草的场合。根据作用时间,除草剂可分为触杀型和内吸型。触杀型除草剂通过接触植物表面发挥作用,通常对植物的绿色部分有影响,而内吸型除草剂则能够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从而杀死整个植物。根据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它们还可以被分为激素类、生长调节剂类、光合作用抑制剂类等。激素类除草剂模仿植物激素的作用,干扰植物的正常生长;生长调节剂类除草剂则通过调节植物生长过程来抑制杂草;光合作用抑制剂类则通过阻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达到除草效果。

1.2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除草剂可能通过抑制光合作用来发挥作用,这是植物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关键过程;三嗪类和取代脲类除草剂能够阻断这一能量产生过程,导致杂草因缺乏必需能量而死亡。除草剂还可能破坏植物的呼吸作用,阻止植物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导致植物无法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抑制生物合成也是除草剂的常见作用机理,它们通过干扰植物的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质和色素的合成,破坏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抑制植物生长或导致死亡。激素类除草剂则通过模拟或干扰植物激素的作用,引起植物生长异常和组织损伤。还有一些除草剂作用于植物细胞的微管,抑制细胞分裂和组织发育,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二、园林花卉栽植中除草剂的应用

2.1 除草剂在不同花卉中的应用

根据不同花卉的特性和生长环境,选择合适的除草剂至关重要。选择性除草剂因其对特定种类杂草的专一性,被广泛应用于园林花卉中,能够在不伤害有益植物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杂草。例如,二甲戊灵适用于多种作物田除草,包括玉米、大豆、花生等,能有效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园林苗圃中,除草剂的使用可以保护原有设计样式,但需注意其化学性质可能破坏生态平衡。草甘膦作为一种灭生性除草剂,在苗木移植或播种前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杂草,且短期内药效消失,对种植植物无影响。园林植物除草时,应根据植物种类合理选择除草剂,正确施用方法,并选择适宜的浓度和用药数量。例如,果尔(又名丙草胺)是一种选择性触杀型土壤处理除草剂,杀草谱广,尤其对多种阔叶草有效,适用于多种树种,且对树木安全,无残留污染。

2.2 除草剂对园林生态的影响

除草剂的使用可以减少杂草与园林植物之间的竞争,提高植物的生长质量和观赏价值。然而,不当使用除草剂可能会对非靶标植物造成伤害,引起药害,甚至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除草剂的使用还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和植物健康。一些长残效的除草剂可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对后续作物产生药害,甚至污染地下水源。同时,除草剂的使用还可能影响园林中的昆虫、鸟类等动物,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因此,在园林花卉栽植中使用除草剂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对植物、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应选择对环境友好、低毒、易降解的除草剂,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施用方法进行操作,以减少对园林生态的负面影响。

2.3 除草剂使用的技术要点

根据园林植物的种类和杂草的类型,选择具有针对性且对园林植物安全的除草剂。例如,对于禾本科杂草,可以选择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而对于阔叶类杂草,则需选择其他更具选择性的除草剂。一般来说,应在杂草生长旺盛期进行施药,此时杂草对药剂的吸收和传导能力最强。严格按照除草剂的使用说明进行配比,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对园林植物造成伤害或对环境造成污染。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如土壤处理、茎叶喷雾等,确保药剂能够均匀覆盖目标杂草。在大面积使用前,先进行小规模试验,观察除草剂对园林植物和杂草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施药方案。使用除草剂后,定期监测杂草的生长情况,记录除草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为今后的园林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三、除草剂使用的风险管理与策略

3.1 除草剂的副作用及其控制

副作用主要包括对非目标植物的伤害、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可能增加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等。例如,一些除草剂可能会通过飘移对邻近敏感作物造成伤害,或者在土壤中残留,影响后续作物的生长。此外,长期使用单一类型的除草剂可能导致杂草种群产生抗药性,降低除草效果。为了控制这些副作用,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应选择对环境友好、低毒性、易降解的除草剂。其次,严格遵守推荐剂量和施药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同时,可以通过轮作和采用非化学的杂草控制方法,如物理除草或生物控制,来减少对化学除草剂的依赖。此外,定期监测土壤和植物的残留水平,以及实施生态修复措施,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除草剂使用的环境风险评估

环境风险包括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以及可能导致的生态系统失衡。为了评估这些风险,需要进行细致的环境风险评估。识别和量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除草剂种类和使用量,分析这些除草剂在环境中的行为,包括它们如何进入空气、水和土壤,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降解速率。还需评估这些化学物质对周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包括对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考虑不同环境因素对除草剂行为的影响,如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此外,还应评估使用除草剂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包括通过食物链的潜在暴露。

3.3 可持续的除草剂管理策略

通过精确施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引导的施药设备,可以减少除草剂的用量并提高应用的精确度。其次,选择生物基或生物降解性高的除草剂,可以减少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实施作物轮作和多样化种植,可以自然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对化学除草剂的依赖。使用物理和机械除草方法,如锄草和覆盖作物,也是可持续管理策略的一部分。同时,通过生物控制方法,例如引入天敌或使用微生物除草剂,可以控制杂草而不必使用化学药品。综合杂草管理(IWM)是一种策略,它结合了上述所有方法,目的是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并延缓抗性杂草的发展。IWM策略强调预防和长期管理,而不是仅依赖化学控制。

四、结语

本文全面探讨了除草剂的分类、作用机理、选择原则以及在园林花卉栽植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除草剂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和环境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进文,胡月,田立超.除草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科技,2020,(11):77-78+81.

[2]田大田,程龙春,李庆军,等.几种除草剂在园林苗圃中混合使用实验[J].中国林副特产,2019,(01):33-34.

[3]园林、花卉、草坪除草剂应用注意[J].北方园艺,2010,(1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