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自然灾害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作者

李鸿飞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自然资源局 013800

摘要:地球生态系统中,自然灾害作为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频繁地改变着人类生存环境,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深远且复杂的影响。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自然灾害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未来灾害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自然灾害;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应对措施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日益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均显著上升,对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土地利用方面,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等正逐步改变地球生态与经济结构。因此,亟需深入理解自然灾害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并探索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应对这一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自然灾害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具体影响

(一)农业用地受损

自然灾害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养分流失,从而阻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与产量。例如,洪水过后,农田常出现土壤盐碱化现象,需长期治理与恢复方可复耕。受灾农田中,作物受损程度不一,甚至可能完全绝收,直接削减农民的经济收益,并可能诱发粮食短缺与价格波动等社会问题。此外,自然灾害常伴随剧烈的物理冲击,导致农田灌溉、排水系统及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其修复需巨额资金与长时间投入,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构成重大困扰。

(二)城市用地变迁

自然灾害对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构成直接且破坏性的影响,尤其以地震为例,其强烈的震动不仅导致建筑物崩塌,还诱发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进而加剧损失规模[1]。灾后,部分重灾区往往难以复原,其土地利用性质亦发生根本变化。例如,低洼地区因洪水频发可能转型为湿地保护区或公共绿地,旨在降低未来洪涝风险;滑坡频发区则可能经由生态修复转变为生态缓冲区,既保护了自然生态,又限制了人类活动的进一步侵扰。

(三)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已迫使人类不得不调整土地利用模式。在受灾严重区域,曾肥沃的耕地受盐碱化、荒漠化影响,已失去耕作条件,转向林业、牧业等非农业用途,这不仅重塑了农业生产布局,更深远地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此恶化直接削弱了土地的生产力,盐碱化、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与恢复耗时长、成本高,显著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各方围绕其展开的争夺加剧,土地利用冲突频发,不仅侵害了各方权益,还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威胁。

二、应对措施

(一)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防灾减灾策略制定的基石。基于历史灾害数据、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因素,我们需科学评估各地区、各时段的灾害风险,并据此划分风险等级与区域。随后,应制定针对性防灾减灾策略,着重强化高风险区的防护能力,如提高地震频发区的抗震标准,建设防洪堤坝于洪水易发区。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至关重要,涵盖水利、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其中,水利工程通过水库、堤防及泵站等设施的建设,可有效调控洪水、减轻洪涝对土地的损害,并改善水环境,为土地利用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支撑。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及自救互救能力的增强,对减轻灾害损失具有深远意义。我们需通过宣传教育、应急演练等途径,普及防灾知识,强化公众防灾意识。同时,加强基层防灾组织建设,提升应急响应与自救互救能力,如在社区、学校及企业定期举行防灾演练。自然灾害是全球性挑战,需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调沟通,共同应对跨境自然灾害,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与土地利用格局稳定。

(二)实施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

在应对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中,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策略被视为我们抵御潜在风险、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核心途径,此规划旨在不仅减轻自然灾害对土地利用模式的负面影响,还致力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为确保土地规划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需通过立法手段,正式确立土地规划的法律框架,为其实践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此外,还应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以激励和扶持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实践,确保其得以广泛推行。

在规划编制与审批层面,应构建一套科学且完善的流程,以确保规划方案的严谨性和合理性[2]。与此同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估工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土地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以增强规划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使规划更加贴近民众需求与期望。为进一步提升土地规划的科学性与精准度,还应积极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前沿科技手段。同时,注重与国际先进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引入先进的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不断提升我国土地规划的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实践,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自然灾害具有跨国界特性,其影响深远,已上升为全球性议题。鉴于此,强化国际合作,构建全球防灾减灾体系至关重要。国际合作有助于各国共享灾害预警信息、技术资源与经验,从而提升自然灾害应对效率与能力。特别是在地震多发区,多国共建的地震监测网络能够即时监测地震活动,为迅速响应与有效救援争取宝贵时间。同时,土地利用技术的革新对于优化土地利用、减轻灾害影响亦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合作促进了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的共同研发与推广,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的精准监测与科学管理,这些技术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灾后重建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亚洲地区为例,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各国加强了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日韩在地震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方面密切合作;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则在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建立了合作机制。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各国防灾能力,还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深远且复杂的影响,要求我们从多维度出发,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具体而言,应加强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执行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并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郎燕,刘宁,刘世荣.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生态屏障带水土流失趋势研究[J]. 生态学报,2021,41(13):5106-5117.

[2] 孔锋,李梦婕,吕丽莉,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旱灾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J]. 干旱区研究,2017,34(5):986-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