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汽车座椅面料产品的开发分析

作者

杨巍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10051 浙江省杭州市

摘要:汽车座椅作为汽车内部关键部件之一,其面料产品选择直接影响驾乘人员乘车的舒适性和生命安全,因此各大汽车厂商对于汽车座椅面料产品研究开发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本文从市场消费者喜好调研入手,主要通过材料选设计、面料工艺分析设计以及内饰面料后加工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汽车座椅;面料工艺;产品设计;座椅面料

汽车座椅面料作为交通运输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细分门类,近几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座椅面料的生产、研发,技术装备水平在化学工艺、新材料、纺织技术以及高端装备等方面的创新驱动下都有了显著提升,新的产品、工艺和技术不断出现。这些改进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一、产品开发前准备

(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充分的市场调研是做好汽车座椅面料设计开发的重要环节。经过精心设计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目标消费者对车型的品牌文化、历史上的内饰风格的偏好,同时了解市场上主要的竞争对手,这将为新车型内饰面料的主题设计开发提供借鉴和数据基础。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目标消费者大概的使用车型和消费偏好,对汽车座椅面料选择对应的工艺、材料进行设计,能极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企业竞争带来更多的优势[1]。

(二)设计原则设置

1.安全性与舒适性的整合

汽车座椅面料产品开发在考虑消费者舒适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安全性,特别是针对行驶过程中的突发情况。面料设计应充分考虑汽车行驶过程中的突发情况,避免出现因座椅面料问题而导致的座椅气囊无法顺利弹出、影响副驾驶的乘员探测功能等安全问题。

2.实用性与个性化的整合

汽车座椅面料产品开发在考虑消费者个性化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实用性,避免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设计。面料设计师应善于提炼消费者需求,在设计时兼具实用与个性。

二、汽车座椅面料设计选择

(一)内饰用纤维材料制造工艺

汽车内饰材料的原材料大多是化学纤维,其中聚酯长丝的使用量超过95%,而短纤纱的使用量相对较少;此外,还有少量的羊毛、锦纶、丙纶等化纤材料。近年来,内饰材料的生产技术发展迅速,从原液着色到高性能,再到循环利用,再到差异化,最后到生物基材料,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1.原液着色纤维

随着节能降耗、环保形势严峻,传统的三种上色工艺,即纱线染色、面料染色和原液着色,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对于优质、有效率的需求。因此,未来,新型的原液着色工艺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对于减少水、电、汽的使用,以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必然成为汽车座椅面料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制造高质量的聚酯产品,首先应对其中的颜料和成分进行精确的配置,然后使用特殊的工艺流程进行制造,最后会对这些产品进行空气变形和假捻变形,从而制造出具有良好颜值的优质的高级纤维。采用原色着色技术制成的有色纤维,具有色彩一致性、稳定性极佳,能够适应规模化的生产要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和抗光照性,而且不必经历任何染色处理,实现了绿色环保、低消耗、低污染的目标。

2.高性能纤维

不同的使用场景,对汽车内饰材料、工艺的要求各不相同。比如,在室温下使用的涤纶纤维可提供良好的防滑效果,而在户外使用的遮阳篷和仪表盘上使用的是高强度的聚氨酯材质。在弯折的路况下使用的是聚酯材质,可提供优质的隔热和隔音效果。营运客车、校车等专用车对内饰面料燃烧性能有着严苛的要求,主要的考量指标有燃烧速率、烟密度和极限氧指数;采用高阻燃性能涤纶纤维制备面料可以满足标准和法规要求。此外,通过纳米杂化技术,还可以生产出各种各样的耐火材质,比如耐菌、耐污染、耐热、耐寒。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性能的智能纤维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汽车内部装潢。然而,这些材料的应用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针对材料的特殊性质和适合的制造方法[2]。

3.回收再利用环保纤维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的政策、技术、经济等因素,以及人们日益提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回收再利用的纤维材料变得更加普遍,并且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座椅面料、零部件以及复合材料的研究与生产。奥迪A3车型的内饰材料大部分由再生聚酯制成,占总重量的89%。这种材料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品,如地毯、隔音材料和吸音材料。

(二)内饰面料染整工艺

由于聚酯纤维具有较低的亲水性,而且缺乏活性基团,使得它们的分子排列紧密。因此在汽车座椅面料的染色加工过程中,必须采用高温高压的环境来实现,以确保最终的染色效果。

1.低温染色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采用更加环保的染色方法已经不再局限在传统的130~135℃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而且这种方法还不会造成太多的废水排放,同时还会有更低的染色成本。因此,如何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染色温度、节省能源,并且提升颜色的稳定性,已经成为了当今行业的重要课题。然而,在使用染色剂时,必须格外小心,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包括破坏自然资源、危害人类身体健康[3]。

2.高耐光色牢度染色技术

与传统的家居用品不同,车内饰面料对耐光色牢度有着很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设计时应使用耐光性强的颜色和质地并采用先进的颜色和质地控制技术。例如加热和冷却技术,还可以采用特殊的染色方法。通过调整染色保持的时间,可以减缓升温的过程,并确保染色的均匀性与稳定性。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的生产过程要求,生产时还应该在原料中添加合适的阳离子来改善颜色的稳定性。

三、内饰面料后加工工艺

近年来,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汽车消费者对内饰面料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他们希望能够拥有更具时尚感、个性化和高品质的内饰,因此,各种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座椅面料的设计开发,以满足他们多方位的感官体验[4]。

1.数码印花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数码印花技术已经广泛地被应用到了民间纺织行业。其以出众的生产能力和易于操作的优势,更加受到年轻消费者的欢迎。此外,随着对高抗蚀性、颜色稳定性的墨水技术的持续改进,数码印花技术还被广泛地运用到了汽车内部装潢的制作上。汽车内饰的设计正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不仅仅限于织物面料,而且还包括PVC人造革、PU合成革等涂层织物,其中,上汽MG3概念车座椅面料更是采用了最新的数码印花技术,这种新型的汽车装饰方式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

2.烫印技术

通过使用特殊的印刷材料,如平板印刷机、圆辊印刷机等,能够制造出3D的立体图案。这种印刷方法通过加热来创造出独特的图案,并且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无论消费者想要内饰有什么样的图案,都能通过印刷来满足。烫印工艺在汽车制造业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它能够让汽车的外观更加精美。这种工艺的特点是能够在汽车的各个部分上呈现出独特的纹路,例如车身的轮廓、车窗的边缘、车顶的凹凸度和车身的细节。

结语

随着市场的变化,消费者的期望日益提高,因此,汽车内饰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必须迎接来自各方的挑战。为此,各种新的技术、原材料以及生产方法的探索、实施以及运用都成为当务之急,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并促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代光,关业通.汽车座椅乘坐舒适性设计分析[J].汽车知识,2024,24(06):67-70.

[2]岳成,鲁家豹.汽车座椅常用面料的材料性能对比及分析[J].上海塑料,2023,51(06):60-65.

[3]李雪刚,黄啸林,梁浩杰,等.汽车座椅舒适性客观评价方法探讨[J].汽车实用技术,2024,49(04):174-178.

[4]何芳,郭嫣,韩朝旭,等.汽车座椅用织物的复合工艺及其性能[J].纺织学报,2024,45(05):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