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方言缺失下的民歌传播形态初探

作者

韦思宇 史淑芝

梧州学院 广西梧州543000

【摘要】以爱情为题材的《蝴蝶新歌》是广西瑶族民歌代表性作品之一。它在流传中经过多次改编,目前有两个比较多见的版本,其中体现了广西方言的多方面特色,例如发音习惯、衬词、重音位置等。但是,随着各地方言“同化”趋势的加深,以《蝴蝶新歌》为代表的不少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方言缺失”现象。这不仅容易让受众对歌曲的原生地产生误认,更对保持民歌的本土化表现力、提升大众的民歌文化素养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虽然民歌在传播中的流变是不可避免的,但尽量消除“方言缺失”的不利影响仍是可能的,也是值得去努力的。

【关键词】《蝴蝶新歌》;方言文化;民歌传播;歌词流变广西民歌

一、《蝴蝶新歌》的传播探究

民歌和方言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各地方言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点。除此之外,民歌歌词中具有方言特色的语汇也是对民歌风格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如今,在部分汉族民歌演唱中,方言的运用已逐渐被削弱,甚至有少数民歌已常见用普通话代替原方言演唱,这导致民歌的格律韵辙在某种程度上趋于相似,失去了民歌的许多本来特征,从而给民歌的传播造成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以广西瑶族民歌《蝴蝶新歌》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阐释方言缺失对民歌传播的影响,旨在探讨如何在民歌传播过程中保持其地方特色。这里,大量衬词以及叠句性质的歌词都体现了方言的特点,笔者在表 1 中做出了具体分析(加粗字体为歌词中方言特点的运用)。

另外,《蝴蝶新歌》的方言运用在语音上也有体现。首先,广西方言有 24 个声母,比普通话多唇齿浊擦音【v】和舌根鼻音【】。普通话中以【u 开头的零声母合口呼字,在广西方言中声母读为[v】。普通话中读零声母的字,在广西瑶族民歌中声母读为】。普通话中一部分读为【gg‘(合汉语拼音 j、q、x)声母的字,在广西方言中读为舌尖前音【ss‘s](合汉语拼音 z、c、s)。其次,广西民歌只有一个鼻音韵尾,并且常有儿化音出现,这些在《蝴蝶新歌》这首民歌的唱词中都是有所体现的。

二、《蝴蝶新歌》方言要素

和普通话的对比方言和普通话在押韵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点在重音方面有着突出表现。这里,笔者通过给张文秀、刘铁铸版的《蝴蝶新歌》歌词标注重音(使用粗体),来凸显方言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性,广西方言唱词的重音标记和普通话中的重音标记差别是很大的。瑶族民歌若缺少方言,就缺少了许多原本的独特味道。如果在民歌的演唱中不注重方言这个要素,民歌的地方性就会被削弱,乃至出现“千人一声”的景象,这将不利于广西瑶族民歌以及各地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三、《蝴蝶新歌》方言缺失性之探究

任何一个民歌流派若缺失了本土特性,就将不再完整。方言作为民歌本土特性的一个关键要素,其缺失或许会令民歌的活态发展遭遇更大的困难。当下,区域经济逐渐一体化,各地方言逐渐出现“同化”现象,这不但造成了地方文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也给地方民歌带来了影响。民歌原有的“闻其歌,知其地”的审美认知功能不再明显,会让对民族文化认知薄弱的群体出现误判。不同于许多少数民族的歌曲,汉族民歌给人的听觉感受除了尚有南北方曲调的差异外,在方言唱词方面能作为准确推知歌曲来源地的依据的已为数不多,特别是相邻地域的民歌,混淆概率大大增加。在瑶族民歌中,瑶族民歌如用山西方言演唱,就会让听众误以为是陕西民歌,歌手阿宝唱出的《蝴蝶新歌》就是典型例子。

前文已提及,《蝴蝶新歌》流传至今有两个主要的版本。但是,在演唱方面,这首歌存在的版本就很多了,而且风格多样。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后发现,《蝴蝶新歌》的主要演唱版本大致有这样九个:谭晶、张建一对唱版;谭晶、朱军对唱版;谭晶、阎维文对唱版;谭晶、戴玉强对唱版;谭晶、王宏伟对唱版;吕继宏、张也对唱版;卢秀梅、牛宝林对唱版;石占明、王二妮对唱版;阿宝和春天的对唱版。以上演唱版本中,演唱者们所唱的歌词基本相同,曲调也基本一致,但是其教育背景、生活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差别,使得其演唱中对表现歌曲主要风格的那些方言的掌握有所区别。演唱者的演绎是民歌传播最重要的一个直观途径,不同的演唱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演绎的效果在保持大致轮廓的前提下也有其个性之处,而所谓的“个性”有的增强了该民歌的本土性,有的则减弱了该民歌的本土化表现力,甚至还有的可能已经篡改了该民歌所要传递的文化。《蝴蝶新歌》这首民歌有着浓重的地方语言文化背景,只有在保持广西方言特色的前提下去演唱,才能将其地方文化价值更好地传递给观众。如今,《蝴蝶新歌》被不少对民族文化认知较浅的听众认为是广西民歌,虽说和听众的文化视野有关,但传播者采取的表现方式也负有责任。

四、《蝴蝶新歌》的传播形态探究

《蝴蝶新歌》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形态是多样的,大致可归纳为“同一地域的不同形态传播”和“不同地域的同一形态传播”两大类。同一地域的不同形态传播,指的是山西本地《蝴蝶新歌》的不同版本;不同地域的同一形态传播,指的是广西等地共同流传的《蝴蝶新歌》版本。不同的传播形态,透射出来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一)同一地域的不同形态传播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移步不换形”的特点,《蝴蝶新歌》它并不是只在当地流传,而是还在广西其他地区广为传唱。它在传播中自然也存在改编现象,但曲调并未因为歌曲的改编而产生较大的变异,反而是歌词有着较大的变动。

由此对比可知,同一地域的不同形态传播形态下的《蝴蝶新歌》在歌词内部形态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细节变异。这样的变异性虽然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传播中的一种必然,但也可能会在扩展文化域的同时造成本土民歌文化的中断。

(二)不同地域的同一形态传播

地域性是承载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同一地域会存在同一文化的不同形态,一种文化也会传入不同的地域而与他文化共存。《蝴蝶新歌》的发源地广西贺州八步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蝴蝶新歌》很容易传入桂南地区。笔者认为,虽然桂南地区演唱者的改编无可厚非,但如果在传媒活动中任由《蝴蝶新歌》被冠以“广西民歌”这个描述,是有失偏颇的,在民间音乐文化传播中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蝴蝶新歌》等民歌若能有一些版本鲜明地保持其诞生地域的文化,不仅会更有利于民歌的健康传播,也会更好地提升大众的民歌文化水平。

民间歌曲是民间音乐的一个主要部分,其发展境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民间音乐的发展形势。方言作为民间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民歌的传播特色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蝴蝶新歌》是广西瑶族民歌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方言缺失现象,在其他许多优秀民歌作品中也多多少少有所体现。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去进一步阐释民歌的境况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希望此问题能引起更多学界人士的关注,进而为保护我国丰富的民歌文化提供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 赵海英《方言学视野下的广西民间音乐》,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2] 周振鹤、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基金项目:梧州学院2024年自治区级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背景下广西瑶族民歌传播形态的转变与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411354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