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土石方施工技术初探

作者

郭嘉琦

葛洲坝集团生态环保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水资源的安全利用与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土石方施工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其技术深度与实践效果对于工程整体的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度探索与实践,揭示土石方施工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挑战,为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土石方施工;技术初探

1水利水电工程概述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关乎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与利用,还深刻影响着防洪、灌溉、发电及航运等多个领域。这类工程通常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其中土石方施工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因此,土石方施工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需充分考虑工程的具体情况和外部环境。如在山区建设水电站时,常需面对坚硬岩石的开挖难题,此时爆破技术便成为关键。通过精确计算炸药用量和爆破参数,可以实现岩石的高效破碎,同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土石方填筑与压实环节,材料的选择与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优质的填筑材料能够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严格的压实工艺则能进一步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和承载力。例如,在堤防工程中,常采用砂土、壤土等作为填筑材料,并通过振动碾等设备进行压实处理,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标准。同时,边坡稳定与支护技术也是水利水电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采用合理的支护结构和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边坡失稳等安全隐患,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2水利水电工程土石方施工技术

2.1土石方开挖技术

2.1.1爆破技术原理与应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开挖中,爆破技术作为核心手段之一,其原理与应用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效率与成本。爆破技术基于岩石的力学特性和炸药爆炸的能量释放原理,通过精确设计炸药用量、装药结构以及起爆方式,实现对岩石的破碎与剥离。

以某大型水电站工程为例,该工程在面临坚硬且复杂的岩石地层时,采用了先进的爆破技术。通过引入高精度电子雷管,实现了毫秒级微差爆破,有效降低了爆破震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结合三维建模与数值模拟技术,对爆破过程进行了精确模拟,优化了炸药用量和起爆顺序,使得爆破效果更加理想。

2.1.2机械化开挖工艺与效率提升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施工中,机械化开挖工艺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施工效率与质量。以某大型水电站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了先进的挖掘机、装载机及运输车辆组成的机械化作业线,实现了从开挖到运输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通过精确计算与合理调度,该作业线日均开挖量达到5万立方米,相比传统人工开挖方式,效率提升了近十倍。

机械化开挖工艺的效率提升,关键在于设备的选型与配置。现代挖掘机普遍采用液压传动系统,具备强大的挖掘力和灵活的作业半径,能够轻松应对各种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GPS定位、自动导航等,进一步提高了挖掘机的作业精度和效率。

2.2土石方填筑与压实技术

2.2.1填筑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填筑过程中,填筑材料的选择与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稳定性和耐久性的关键环节。首先,填筑材料的选择需严格遵循工程设计要求及地质勘察结果。一般而言,理想的填筑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质,如适宜的颗粒级配、较高的抗剪强度、较低的压缩性等。在质量控制方面,采用多种手段对填筑材料进行全方位监控。一方面,通过实验室试验对填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如进行颗粒分析、密度试验、压缩试验等,以获取准确的材料参数。另一方面,现场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填筑材料的含水率、压实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2.2压实技术与设备选择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施工中,压实技术作为确保工程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压实技术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关系到填筑体的密实度、承载力和抗渗性能。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压实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设备也日趋智能化、高效化。

在压实技术的选择上,振动压实法因其能够有效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提高密实度,成为水利水电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方法。例如,在三峡大坝的填筑施工中,就大量采用了振动碾进行压实作业,确保了填筑体的密实度和稳定性。振动碾通过其强大的激振力,使土壤颗粒在高频振动下重新排列,形成更加紧密的结构,从而提高了填筑体的整体性能。

在设备选择方面,现代压实设备不仅注重压实效果,还越来越注重施工效率和环保性能。以某型智能振动碾为例,该设备配备了先进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压实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振动频率、振幅、行进速度等,并根据反馈数据自动调整工作状态,以达到最佳的压实效果。

2.3边坡稳定与支护技术

2.3.1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边坡稳定性分析是确保工程安全的关键环节。边坡稳定性不仅关乎工程本身的耐久性,更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安全。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至关重要。以极限平衡法为例,该方法基于静力学原理,通过假设边坡沿某一滑动面发生破坏,分析滑动面上的抗滑力与下滑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边坡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瑞典圆弧法、毕肖普法等具体算法进行计算。数值分析法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方法,对边坡进行更为精细的模拟和分析。其中,有限元法、离散元法等是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这些方法能够考虑边坡材料的非线性、各向异性等复杂特性,以及地下水、地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稳定性评估结果。

2.3.2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施工中,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是确保边坡稳定、保障工程安全的关键环节。支护结构的设计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文环境、工程规模及荷载要求等多重因素。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如GPS定位技术确保锚索孔位的精确性,高压注浆技术提高锚索与岩土体的粘结强度,有效提升了支护结构的整体性能。

在支护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还引入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边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支护方案下的边坡位移、应力分布等参数,优选了最为合理的支护结构形式。

施工期间,为确保支护结构的质量,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原材料进场检验、施工过程监督、关键工序验收等环节。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有效避免了边坡失稳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土石方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不仅推动了工程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更为工程的安全、质量与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土石方施工技术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牟君之.水利水电工程土石方施工技术初探[J].《科技风》,2024年第13期79-81,共3页

[2] 张彩霞.水利水电工程土石方施工关键技术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年第7期0159-0162,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