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张远梅 苏斌通讯作者 顾文波 刘丽莎 谷龙 陈博健 王书耘
上海市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输血科 200072
【摘要】 目的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我国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其因素分析。 方法 利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抑郁症状表,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和方便抽样法,问卷星调查1713名分布在全国的大学生,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统计分析。 结果 焦虑情绪发生率是32.12%,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是24.68%、6.03%、1.40%;抑郁发生率是20.89%,其中可能存在、一定存在抑郁的分别为19.21%、1.6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疫情关注度高、处于疫区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易发生焦虑情绪;处于疫区的大学生更易产生抑郁症状;相比非医学生,医学生面对新冠疫情的心理素质无明显优势(P>0.05)。 结论 COVID-19疫情下,应提高大学生对病毒防治的正确认识,着重关注处于疫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状况,加强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 A
2019年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对我国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与以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的是,此次COVID-19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B/OL].(2020-02-28)[2020-04-12].http://news.sina.com.cn/c/2020-02-28/doc-iimxxstf5088022.shtml]],疫情对于人们的心理影响,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也是巨大而长远的。大学生正处于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易受到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是他们在自身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隐患[[[]李沐芸,卢新,段晓丽.地方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9,38(08):108-110.]]。对大学生而言,假期延长,外出受限,全程线上学习,预期计划中断,这必然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探讨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状态下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今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3月3日00:00至3月10日24:00,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和方便抽样法,基于微信平台,调查我国18岁以上高校在读大学生。对于填报时间小于3分钟大于30分钟的、存在严重逻辑错误或者明显态度不认真等情况的问卷,进行删除处理,从1802份问卷中确定合格问卷1731份(有效率96.06%)。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在校大学生的性别、学历、年级、居住省份、对疫情的关注度、专业背景等基本资料。
1.2.2 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7-items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ole GAD-7)评估研究对象的焦虑状况,按照评分标准,GAD-7评分分为4组:0~5、6~9、10~14、15~21,分别对应无、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系数为0.93。
1.2.3抑郁自评量表(CES-D):采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中文版(Centre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 scale,CES-D)评估调查对象的抑郁状况。CES-D主要测试受访者1周内的抑郁状况,得分≤15 分为正常,得分≥16 分且≤19 分为可能存在抑郁症状,得分≥20 分为肯定存在抑郁症状,分值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严重,该量表被验证为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ECLE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1.0进行描述统计,多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共调查全国在读的1731名大学生,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53.2%、34.5%、12.3%,具体见表1。
*按照调查时间段内各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将湖北、河南、浙江、湖南、安徽、北京、上海、广州这些省市归为疫区;其他地域列入非疫区。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大学生焦虑和抑郁中位得分分别为2(0,21)和5(0,60)。按照评分标准,1163人(占67.88%)没有焦虑情绪,存在轻度、中度、重度焦虑的大学生人数为423人(占24.68%)、103人(占6.03%)、24人(占1.40%);1355人(占79.10%)没有抑郁情绪,可能存在焦虑症状大学生有329人(占19.21%),肯定有焦虑症状大学生有29人(占1.68%)。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没有焦虑情绪为参照组,对疫情关注程度高的大学生易出现轻度焦虑情绪,OR(95%CI)值为1.59(0.05,2.91);即将离校的毕业大学生易出现轻度焦虑情绪,OR(95%CI)值为2.54(1.69,3.81);处于疫区、即将离校的毕业大学生易出现中度及重度焦虑情绪,OR(95%CI)值分别为2.63(1.44,4.81)、3.27(1.75,6.11) 。
以没有抑郁情绪为参照组,处于疫区的大学生易可能出现抑郁情绪,OR(95%CI)值为2.13(1.09,4.01)。
3 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突发事件,大学生容易受暗示,行为较冲动。相关研究发现,相比普通人群,大学生群体对于 COVID-19 的讨论明显展现出更加消极的情绪,其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也显示出来。本次调查发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发生率分别为32.12%和20.89%,高于一般情况下针对大学的调查,且对疫情关注度高的大学生更易出现焦虑情绪。由此可见,COVID-19疫情应激状态下,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上升,急需对其采取健康教育措施和精准心理干预。
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对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总体上较高,且医学生比非医学生的认识程度要高。一般而言,对某类事件认识程度较高,其心理状态越平稳。而本研究显示,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焦虑情绪无统计学差异,即医学生相比非医学的心理状况并无明显优势。由于医学生就业方向为医疗行业,发生类似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他们必须冲上一线,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机会更大。从COVID-19疫情对一线医护人员心理调查可知,医务人员发生不良情绪问题的风险较高。因此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疗从业者必须有更强心理素质。所以对医学专业类大学生,需特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本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职业发展问题也一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2019年末COVID-19疫情的爆发,对其找工作又增加了又一不稳定因素,这不仅影响正常毕业,而且由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导致就业形势艰难,更易造成毕业生的焦虑倾向。本研究结果也说明,毕业生相比非毕业生,更易引起焦虑。所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状态下,需重点关注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疫区毕业生,所在高校就业部门应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心理素质;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为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相关调查显示,在平常时期,大学生抑郁现象就已经很普遍,本次调查发现,处在疫区的大学生抑郁情绪更明显,说明COVID-19疫情的爆发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际,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监测,针对性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样本量相对有限,有些变量可能是影响因素而未被显现,有些变量未被纳入;另外本研究数据是横断面调查得来,由于此次COVID-19疫情持续时间跨度长,是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后续值得进一步跟踪随访调查。
参考文献
新冠肺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B/OL].(2020-02-28)[2020-04-12].http://news.sina.com.cn/c/2020-02-28/doc-iimxxstf5088022.shtml
李沐芸,卢新,段晓丽.地方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9,38(08):108-110.
Spitzer RL, Kroenke K, Williams JB, et al. A brief measure for assessing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The GAD-7[J]. Arch Intern Med,2006,166(10):1092-7.
周妍妍,毕亚红,劳力敏,等.广泛性焦虑量表在筛查广泛性焦虑障碍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9):735-737.
Radloff LS.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77,1(3):385–401.
Beekman A T F, Deeg D J H, Van Limbeek J, et al. BRIEF COMMUNICATION. Criterion validity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results from a community-based sample of older subjects in the Netherlands [J].Psychological Medicine,1997,27(1):231-235.
贾睿琦,钱振明.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调查——基于辽宁省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人民论坛,2011(11):134-135.
The Ivory Tower Lost: How College Students Respond Differently than the General Public to the COVID-19 Pandemic[J/OL].https://arxiv.org/pdf/2004.09968.pdf?
Sahu P (April 04, 2020) Closure of Universities Due to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mpact on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and Academic Staff. Cureus 12(4): e7541. DOI:10.7759/cureus.7541
杨秀兰,贾伟华,夏果,等.社会阶层背景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影响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12):1269-72.
匡征凌,郭凯文,刘蔚珂,等.武汉某高校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知识认知及心理状态的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20,20(03):283-285+288.
王竞,程雅倩,周照,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武汉市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04):547-550.
岑延远.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内隐观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08):928-930.
汲新波,王永红,赵春辉.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和满意度与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01):92-95.
刘琰,谭曦,李扬,徐芳,张杰,孔军辉.大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0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