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科普活动高质量发展的沿承与创新

作者

徐锡莲

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杭州市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中心),杭州310005

[摘要]进入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向公众的科学文化传播渠道也日益多样化,科学普及面临着全新的平台和发展机遇,这个“老课题”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本文在强调新时代科学普及重要性的基础上,以杭州科学大讲堂为例,主要探讨科普活动在时代发展中的沿承与创新,以期推动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固基赋能。

[关键词]新时代;科学普及;高质量发展;传承;创新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1]。它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持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1.新时代科学普及要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2]。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地诠释了科学普及的重要性,是我国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3],进一步强调了科普的重要性,并对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具体要求。科技创新的作用是无穷的,但科学普及同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两者同频共振,两翼齐飞,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2.新时代科普活动的沿承与创新

事物的发展需要创新,也需要沿承,创新与沿承就像鱼与水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杭州科学大讲堂作为一项持续17年的科普品牌活动,累计举办讲座210讲,受众近百万人次,以它为例,从沿承和创新两个方面剖析论证,以点带面,对科普活动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1坚守科普初心,沿承活动精华

一是坚持内容为王,保持科学本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些科普活动为博眼球,不惜牺牲科学本色,对科普内容真伪不加以鉴别区分,以伪科学、“标题党”等哗众取宠的低俗内容误导公众。为大众提供专业权威、真实有效、广博精深的优质科普内容一直是杭州科学大讲堂坚守的底线。如第25讲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嫦娥一号与中国深空探测》、第122讲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机器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第199讲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太阳能与光伏发电》等都是邀请业内顶级专家权威解读。

二是坚持高端定位[4],走“差异化”[5]道路。科普讲座有着组织方便、形式简单等特点,是科普宣讲活动中占比较高的形式。杭州科学大讲堂一直定位高端智力和大咖名家,兼顾各学科权威专家和学者。210讲的活动共邀请到专家213人次,其中院士41人次(含两院院士38人次),占比19%,正高职称153人次,占比72%,副高职称11人次,占比5%,其他8人次,占比4%。杭州科学大讲堂走好差异化路线,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高端性,是维持品牌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做群众满意的品牌活动。杭州科学大讲堂面向公众开放,但每一讲的线下受众确有限,为了精准定位人群,了解受众需求,搭建针对性内容和平台,做群众满意的品牌,杭州科学大讲堂坚持采取满意度调查问卷、网络互动等形式收集需求反馈,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而提高活动效果。

四是坚持成果深化,让活动发挥更大作用。科普讲座因其受众面有限、持续时间短、场地限制等诸多因素[6],往往让公众留有遗憾。为此,杭州科学大讲堂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深化成果的应用与延展,一是坚持每期全程录制、精心剪辑,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更新,每期点击量在万人次以上。二是对活动中产生的优秀科普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和升华,形成《大家说科学》系列科普图书,满足更多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

2.2把握时代特征,强化科普创新

新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杭州科学大讲堂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要拥抱变化、创新进取,运用互联网的优势补齐自身短板,实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内容时代化:科普活动内容在坚持真实权威的前提下,要与时俱进、紧跟科技前沿。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而科普作为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亟需将这一内容作为重点普及对象。杭州科学大讲堂第206讲和208讲紧扣新质生产力主题,分别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新能源的前沿技术及应用,不仅帮助公众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还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渠道多元化:科普活动的核心目的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普及给广大公众,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推动由组织方单一推动渠道向全社会参与的融合传播转变将是今后科普活动的重要方向。利用科普场馆、教育基地、学校、社区等为公众提供直接科普体验的线下实体渠道,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进行科普活动的新兴科普渠道,以及不同行业、品牌或企业之间合作进行科普活动的的跨界合作渠道等,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多元化的科普活动网络。

模式新颖化:创新科普活动模式对于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度至关重要,“科普+”结合不同领域优势创造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科普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颖化模式。如“科普+艺术”让科学与艺术联动,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来传达科学知识,让大众对科学知识有了创新性的解读与认识,近年来流行的科学音乐会、科学家为主题的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展等都是这种模式。“科普+文旅”则把科学知识传播与旅游融为一体,让游客领略科技神奇魅力,实现了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有机结合,科普研旅路线广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科普可视化[7]:将科普内容通过视觉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受众的理解度。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短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普可视化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科普短视频[8]是科普可视化的典型产物之一,它通过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幽默的解说,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视频,一方面降低了受众的理解门槛,另一方面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传播性,受众可以通过点赞、分享、评论等方式参与讨论,科普信息的传播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

3.结论

新时代,杭州科学大讲堂要成为“永不落幕”的精品科普课堂,不仅要坚持内容真实权威、定位高端精准、听众需求导向、成果深化延展,还要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优势在时代化、多元化、新颖化、可视化等方面作出创新变革。科普活动高质量发展亦如此,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的基础上,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让美好的事物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王小霏.新时期科普工作人文内涵思考[J].科技视界,2023(4):6-8.

[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科协论坛,20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