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造林与森林质量提升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探讨

作者

张志军

河北省平泉市国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067500

摘要:本文聚焦林业造林与森林质量提升的长效管理机制。阐述当前林业发展新形势下,造林是基础,质量提升是关键。剖析二者结合面临的规划统筹不足、抚育管理薄弱、科技支撑欠缺等问题,探讨从科学规划层面实现精准布局、合理树种搭配;于抚育管护中强化资金保障、专业队伍建设;靠科技创新引入智能监测、先进培育技术,以构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长效管理路径,为林业可持续繁荣提供有力支撑,助力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关键词:林业造林;森林质量提升;长效管理机制;科学规划;抚育管护

0引言

林业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林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林业造林作为生态修复、资源扩充的起点,意义非凡,它为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奠定基石。但当前林业实践中,造林与质量提升常脱节,未能形成有机整体。因此,探讨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优化乃至社会经济的长远进步极为关键,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1林业造林与森林质量提升结合的现存问题

1.1规划统筹方面

当前林业规划多侧重造林面积指标,对森林质量提升未融入前期统筹考量。造林区域选择常缺乏对土壤、气候、水源等立地条件精准分析,导致树种与环境适配性差,成活率、生长势受限,难以形成优质森林群落。不同林种、树种布局混乱,未依生态功能需求、产业发展导向合理安排,例如在生态脆弱区本应营造水源涵养林却错种经济林,既影响生态修复又阻碍长期效益实现,未构建造林、育林、用林连贯协同的规划蓝图。

1.2抚育管理环节

造林后的抚育管护资金长期匮乏,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幼林得不到及时除草、松土、施肥等基础养护,生长缓慢、易染病虫害。森林成熟后,采伐管理粗放,超采、滥采时有发生,破坏森林结构完整性,削弱生态功能。而且管护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基层护林员缺乏系统培训,对森林抚育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新方法掌握不足,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森林养护需求,无法保障森林质量稳步增进。

1.3科技支撑困境

林业科技研发投入少,造林、育林关键技术创新滞后。在良种选育上,优良品种少,难以满足多样化造林需求,制约树木生长潜力挖掘。监测预警技术落后,森林病虫害、火灾等灾害不能及时发现、精准定位,错过最佳防控时机。信息化管理手段欠缺,森林资源动态、造林成效难以实时掌控,无法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导致造林与质量提升实践带有盲目性,阻碍二者高效协同推进。

2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的关键举措

2.1科学规划布局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等技术深度剖析造林地的地形、土壤肥力、降水气温等全方位信息,精准匹配适宜树种,如在酸性土壤山地优先安排马尾松等耐酸树种造林。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在水源地规划大面积水源涵养林,城市周边布局兼具生态景观与休闲游憩功能的森林,合理确定林种比例,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网络,从源头上保障造林与质量提升紧密衔接,以规划引领长期发展。

2.2强化抚育管护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抚育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渠道,保障幼林、成林抚育及森林保护资金充足。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涵盖森林培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课程,提升护林员实操技能。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依据管护成效给予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以精细抚育、严格管护为森林质量提升保驾护航,让造林成果得以巩固、拓展。

2.3科技创新赋能

加大林业科研投入,扶持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在良种培育领域,利用基因编辑、杂交选育技术加速优良品种研发,提高树木抗逆性、生长速度。推广智能监测设备,像无人机巡林结合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森林病虫害、火情、生长状况,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灾害预警、精准防治。搭建林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造林规划、森林资源动态、抚育管护记录等数据,为长效管理提供智慧决策支撑,驱动造林与质量提升协同升级。

3长效管理机制的效益展望与保障策略

3.1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长效管理机制的强劲推动下,森林质量提升宛如一场华丽蜕变,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水源涵养量如同节节攀升的阶梯,日益增多,为大地解渴,为江河续航;土壤侵蚀在森林的守护下大幅减轻,大地重新焕发生机;生物多样性如同繁花绽放,日益丰富,奏响生命的和谐乐章,为区域生态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屏障。与之同步,优质森林摇身一变成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富矿”,珍稀木材、特色林果等林产品琳琅满目,生态旅游更是吸引八方来客,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一系列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让居民钱包鼓起来,笑容多起来,成功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精彩转化,源源不断回馈社会经济发展,勾勒出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画卷,开启良性循环新篇章。

3.2社会参与动力激发

随着长效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如同点亮一盏明灯,吸引越来越多社会主体满怀热忱投身林业发展大潮。企业凭借敏锐商业嗅觉,通过参与碳汇交易、深度开发林产品等途径,开辟新的利润蓝海,收获丰厚回报;社会组织踊跃参与公益造林活动,用爱心为大地添绿,开展科普宣传,将绿色理念播撒进公众心田,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广大民众在享受森林游憩带来的惬意时光、科普体验激发的求知乐趣之余,自然而然地将守护森林视为己任,化作行动自觉。多元共治格局就此形成,凝聚起磅礴强大合力,如同为长效管理注入持久动力源泉,促使林业发展从少数人的坚守变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汇聚起推动绿色发展的滚滚洪流。

3.3政策法规保障强化

政府作为规则制定者与守护者,应当及时出台细化政策法规,如同为林业发展系上“安全带”。针对造林质量标准,明确每一个关键指标、每一项技术规范,让造林实践有章可循;对抚育管护责任,清晰界定各方职责边界,杜绝推诿扯皮;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搭建顺畅渠道,确保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同时,设立专业监管部门,如同森林的“纪律卫士”,严格执法,全程监督造林每一个环节,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此外,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依据森林质量提升等级精准核算,给予林农合理补偿,让他们劳有所得,激励其持续投入心血汗水,以政策刚性、法治权威为长效管理机制落地生根保驾护航,保障林业造林与森林质量提升如同并肩作战的战友,协同迈进可持续发展的漫漫征程。

4总结

林业造林与森林质量提升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构建是复杂系统工程。正视现存规划、抚育、科技短板,针对性实施科学规划布局、强化抚育管护、科技创新赋能等举措,能化解难题、激发潜力。展望未来,生态经济双赢、社会踊跃参与、政策强力保障,将助推这一机制稳健运行,持续提升林业综合效益,让森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脊梁,在绿色发展浪潮中彰显持久魅力,为人类创造更优生态福祉。

参考文献:

[1]张莉,万猛,韩磊.森林河南生态建设造林质量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南林业科技,2022,42(02):26-28.

[2]张成霞.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及管理措施[J].乡村科技,2021,12(03):111-112.

[3]李瑞.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J].环境与发展,2020,32(08):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