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男版《天鹅湖》的舞蹈创作手法
刘敏慧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 830023
摘要内容:“芭蕾舞皇冠上最闪亮的明珠”,芭蕾舞剧《天鹅湖》是公认的世界芭蕾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名剧,1995年,在《天鹅湖》演出的一百周年的时间下,马修·伯恩携英国动画冒险舞团上演了一部全新的“天鹅湖”,后续被称为男版《天鹅湖》,在历经100年的表达,马修·伯恩基于当下时代的背景,运用了别出心裁的编创手法,避免了《天鹅湖》“前理解”的弊端,结合“间离效果”的特色,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天鹅湖》。
关键词:男版《天鹅湖》;舞蹈创作;“前理解”;“间离效果”
一、“前理解”与“间离效果”运用之巧妙
(一)前理解”帮对比
“前理解”指人们在理解一部作品前就已预先存在于人们脑中的东西,一定程度上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同时让观众更能理解作品的意义。但要想在观众 “前理解”的基础上创作一部不同的、有着新意义的作品,却又是极其困难的。
马修·伯恩的“起”采用与原版《天鹅湖》相同的形式——做梦,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前理解”但又与其“前理解”产生不同,原版中王子梦到的是优美、飘逸、哀婉的天鹅,男版《天鹅湖》中王子梦到的则是矫健、充满力量感的天鹅,他将两只天鹅的差异性直接在开头就表现出来,不仅引起了观众的无限遐想和好奇心,还为后面的男性“天鹅”的出现提供了合理性;“承”处的情节让观众产生熟悉又陌生之感,比如舞剧中的一段“戏中戏”的形式再现了《仙女》中仙女的形象、《吉赛尔》中守林人的形象等,把观众带入到那一浪漫主义时代的同时又能通过舞女的一系列滑稽的动作把观众拉回舞剧中,可见编导处理手法之高超;“转”中马修·伯恩将头鹅转变为一个在形形色色的女人堆中游刃有余的“花花公子”形象,通过王子的愤怒、“花花公子”与王后的调情等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情节将整个舞剧推向高潮,而人们心中的“天鹅”也从优美的、惆怅的到自然的、野性的,最后变为了一个“花花公子”的形象,使得观众大跌眼镜,更为期待后续的发展;在“合”这一阶段,马修·伯恩采用了与原版《天鹅湖》一样的悲剧结尾,但不同的是在最后虚幻中头鹅与幼年王子相拥的场面刻画,给观众“言有尽意无穷”之体会,引发观众的遐想,还会情不自禁的对比原版《天鹅湖》中王子与天鹅是否也是如此,可谓是将很难突破的“前理解”运用的淋漓尽致。
马修·伯恩的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丰富了舞剧的形式,掌握好了舞剧的叙事容纳量,更是激发了观众观看的欲望,相比《孔子》借助了观众“前理解”,但通篇都是字幕来介绍剧情,最后却什么都没说明白来说,男版《天鹅湖》虽然借助了观众的“前理解”,但却是让观众的“前理解”与这部作品形成一个不一样的对比,从而使得观众有着自己的思考[1]。
(二)“间离效果”引思考
“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效果,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并倡导,他主张演员与角色间离、观众与舞台间离,“拆除第四堵墙”,让观众有其自己理性的判断力,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2]。
马修·伯恩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说话,包括选材立意、人物关系、舞剧结构、身体语言、舞美手法、音乐处理等,将观众耳熟能详的角色、情节、关系、语言风格剥离开来,虽是借经典力作,但其创作手法上却是千差万别。“宏观层次”运用弗洛伊德梦的理论来进行时空分割,以王子的视角编排创作,更加注重角色内心情感的展现,每一段舞都与情节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原版《天鹅湖》情节编舞、交响编舞上产生了“间离”;“中观层次”中马修·伯恩将原版《天鹅湖》以故事情节来连接舞剧的手法改为场景、空间的调度转化,如王子在宫廷的一系列活动,又一次实现了“间离”;“微观层次”间虽还有与原版《天鹅湖》一样的《四小天鹅》《四大天鹅》《天鹅群舞》等经典舞段 ,但与原版《天鹅湖》用群舞的调度来外化奥吉塔的内心又截然不同,男版《天鹅湖》这些经典段落中众多的场面调度,展示的是野性天鹅们的自然状态,并没有依附在主人公的情感之上,打破了传统芭蕾舞剧的各种条条框框,实现了编导手法的颠覆;在“显微层次”上人物的动作也是相“间离”的,原版是纯浪漫古典芭蕾轻盈飘逸,垂直向上的质感,如王子多段独舞中的伸展、打击、舞姿的跳跃、旋转等,天鹅优美的主体动机Arabesque、换脚跑步等,男版《天鹅湖》则是现代、爵士、芭蕾的巧妙结合,只保留了芭蕾一定的姿态和动律,大胆采用现代舞元素,如《四小天鹅》舞段,天鹅们自然的跳跃、勾脚等,充满了现代舞的语汇,而头鹅和众舞女调情的舞段,则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爵士意味,给人变化无穷的视觉感受,从而让观众产生“距离”和种种“陌生感”,以“间离”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人超感性深思,并最终收获对社会的全新认知。马修·伯恩以鲜明易懂的现代风格舞蹈语言,把舞剧中幕、场、段、句的结构打破了现代风格逻辑,现代、芭蕾、爵士等与表演相结合,根据王子的成长经历及思想意识这种情节逻辑和情感逻辑,走出了原版《天鹅湖》语言文字和音乐本体的限制,呈现出编导独有的创造性结构,成为芭蕾舞剧创作的成功典范。
“前理解”与“间离效果”在舞剧中相互融合、运用,不仅不显突兀,反而增加了观众的想象力和注意力,使得舞剧对其社会产生了奇特的效果。
二、以“王子”反映现实性的价值思考
相传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因应验一个神谕,无意杀死生父,娶母为妻,后被称为俄底浦斯情节,也叫恋母情结,而恋母情结原义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后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对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复合情绪。马修·伯恩便是借助这个俄底浦斯恋母的故事,将“现在性”和“后现代性”加以融合,在具体创作时采用“逆向思维“,借古典芭蕾《天鹅湖》大胆创新,将从原作中得到的启示与他在生活中得到的主题感知缝合在故事中,大胆选择了王子的视角,叙述了王子抑郁人格的三重矛盾:“渴望被爱”与“得不到爱”的矛盾、“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个人意志”与“现实秩序”的矛盾[3],保留了原作中天鹅 、母后等人物,置换其事件背景以及情节等时空设置,以此来激化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孤独灵魂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反抗,并在其中不断追寻理想自我,进行了社会心理的借力剖析,引起观众深思。
男版《天鹅湖》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正是因为观众从王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王子的形象映射出现当下人们精神的匮乏和对于亲情的缺失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也揭示了现代人只关注孩子物质世界的满足而忽视孩子精神世界的需要这一复杂的亲子关系,同时也有现当下人们之间同性之情等一系列的社会现象。
结语
马修·伯恩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以回归人性的人文精神和现实意义创作了男版《天鹅湖》这一经典作品,正如我国莫言所说:“ 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4]。
参考文献
慕羽.肖苏华“现代舞剧”创作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1):41-46.
刘芳.对现代舞创作中“间离效果”的探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7.
庞小强.马修·伯恩版《天鹅湖》:对爱、自由和现实“藩篱”的独特诠释[J].艺术评论,2019,(12).
莫言.《红高粱家族》[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