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作者

李若豪 罗诗敏 邓小川 李羽希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省 湛江市524088

摘要:本文以广东海洋大学 “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 以都斛镇莘村、大岗村为例” 项目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价值体现以及实现路径。通过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成果,揭示高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进一步优化的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1]。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解决 “三农” 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在这一进程中,高校毕业生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承载者,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广东海洋大学开展的相关项目聚焦于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研究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典型案例。深入剖析该项目,对于探索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其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一)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城市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需求,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校毕业生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毕业生可以在乡村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避免在城市就业市场中过度竞争,从而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例如,在都斛镇莘村和大岗村的项目实践中,为毕业生提供了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的机会,拓宽了就业空间。

(二)实现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高校毕业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肩负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参与乡村振兴,毕业生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应用于乡村建设,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毕业生不仅实现了个人的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为乡村振兴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如项目中的毕业生通过参与文化传播与创新工作,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高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显现

(一)切实提供人才支撑

弥补人才缺口。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乡村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高校毕业生的加入能够有效弥补这一人才缺口。他们可以作为 “知农”“新农”,与 “老农” 合作,依据农村的特点和需求,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吸引外出劳动力回归乡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2]

打造专业队伍。高校毕业生能够带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他们通过开展培训活动、分享经验等方式,将现代科技知识和管理理念传授给本土人才,提高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同时,他们自身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逐渐形成一支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的专业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二)合理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农民缺乏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方法,这些资源往往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对农村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和合理开发。例如,在项目中毕业生通过对农村土地资源、农产品资源等的合理开发,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促进产业发展。合理开发农村资源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高校毕业生可以根据农村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利用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够带动农村就业,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四、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国家引导,出台相应激励与保障政策

政策更新与完善。国家应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关政策。2005 年出台的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已部分不适应当前形势。新的政策应涵盖待遇保障、个人发展保障、地方配套保障、配偶工作保障等多个方面。例如,为到乡村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良好的住房条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为其个人发展提供晋升通道和培训机会;地方政府应配套相应的资金和项目支持;为配偶解决就业和子女教育问题等,以提高毕业生到乡村工作的积极性和吸引力.[3]

能力培养保障。国家还应加强对毕业生的能力培养保障。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选拔具有乡村振兴热情和潜力的毕业生。二是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包括农业知识、农村治理、乡村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三是安排毕业生进行实地锻炼,让他们在乡村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设立专岗专供制度,根据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和乡村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岗位,确保其能够在乡村工作中发挥最大作用。

(二)社会倡导,营造浓厚的社会服务氛围

宣传正确就业观。社会应加强对正确就业观的宣传引导,改变当前一些高校毕业生只注重城市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就业观念。通过宣传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动员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相结合,积极投身乡村工作。同时,从福利保障方面宣传基层就业的优势,如生活成本低、工作压力小、发展空间大等,引导毕业生摒弃从众、攀比的就业心理,将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作为就业的首要选择标准。

宣扬典型事例。社会应积极宣扬在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激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例如,宣传 “大山的女儿” 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展示她为乡村振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同时,挖掘和宣传各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如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通过市场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四川省丹棱县 “一元钱” 撬动农村垃圾治理新机制等。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宣传,让毕业生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和可行性,增强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五、项目实践意义

本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项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和现状,丰富了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研究。从实践上看,项目通过对都斛镇莘村和大岗村的深入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解决了农村人才短缺问题,促进了青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001).

邹力行.大平衡:发展的逻辑[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