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武
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校(402660)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研究”专项课题《农村初中教师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监测评价研究 》(课题批准号:JSPJKT059)的成果.
摘要:农村教师身心健康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身心健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生活中的挑战,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教师健康的心理素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对教师的生理素质应更加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
关键词:农村教师 心理健康素养 提升
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关注和提升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心理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在维护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方面所具备的知识、观念、态度和技能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农村中学教师而言,这一素养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包括能够识别常见心理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压力、情绪困扰等问题),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如简单的心理辅导技巧、积极引导的策略等),以及持有积极对待心理健康的态度等方面。
二、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
总体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由于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或自身积极学习,具备相对较高的心理健康素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研究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存在差异,如是否接受过心理培训的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性差异。相较于城市中学教师,农村中学教师在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方面可能面临更多的限制,如培训机会少、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有限等,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健康素养方面整体落后于城市教师。
三、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职业环境方面
职业定位与情绪压抑:教师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职业定位让农村中学教师觉得需要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且要淡泊名利,难以宣泄负面情绪,从而容易隐藏心理问题。例如,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或者教学成果不理想时,不能像其他职业者一样随意表达情绪,只能默默承受,长此以往对心理健康不利 。
劳动成效的特点: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后效性,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易迅速体现。这使得农村中学教师容易感到职业的沉闷乏味,进而产生心理困扰。比如,一位教师努力教导学生,但学生的成绩和品德提升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期间教师可能会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 。
工作压力的影响,教学任务繁重:农村中学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量大,这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自身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学生管理的压力:他们可能还需要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校园安全维护等工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影响其对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投入。农村中学教师的劳动对象是身心刚开始发育、问题行为较多的学生。处理学生问题行为需要大量情感支出和精力投入。当教师期望学生成才但事与愿违时,就会产生无效能感和挫折感,损害心理健康。像有些学生可能存在厌学、早恋等问题,教师需要不断引导纠正,一旦效果不佳就会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 。
(二)社会文化环境方面
职业理解的偏颇:我国社会文化习俗过多强调教师的奉献和责任,却忽视了教师应有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和人格尊严。农村中学教师在较为艰苦的环境中教书育人,却享受不到与付出相匹配的待遇。比如在工资、补贴、奖金等方面难以足额、及时兑现,在医疗、保险、养老等方面缺乏保障,这使得教师产生不公平感、挫折感和自卑感 。
社会地位与付出的矛盾:虽然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很高,但农村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却不高,工作条件也不尽如人意。同时,他们还面临着诸如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等带来的压力,家庭负担也可能较重,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
(三)学校环境方面
片面的考核评价:很多农村中学存在“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学校简单地用及格率、排名次、分数高低等指标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不但损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导致心理和情绪极度疲惫 。
不公正的管理评价:有些学校领导不能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职称评聘、进修培训、评优晋级等工作,而是看关系、分远近。这会让教师感到被埋没,产生敌对和倦怠情绪,降低工作热情。例如,一位教学成果优秀但没有关系的教师可能在评优中落选,这对其积极性打击很大 1。
欠佳的人际环境与管理方法:农村中学学校人际环境欠佳,不少教师为了评优、晋职、涨薪等相互猜疑、防范。而且一些校长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管理方式不当,如采取“铁的纪律”“钢化管理”,造成领导和教师关系紧张,教师产生无归属感和压抑感。年轻教师的改革和创新得不到支持,领导的官僚作风、形式主义等也损害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
培训机会缺乏: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专业培训较少。很多时候,教师难以获得系统的、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研究显示,接受过心理培训的教师心理健康素养较高,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因此,提高心理培训的覆盖率和效率,对于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资源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学教师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学术期刊以及在线学习资源的途径有限,这不利于他们不断更新和丰富心理健康知识体系。
四、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
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生活中的挑战,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例如,当遇到教学成果不理想、师生关系紧张等情况时,具备较高心理健康素养的教师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避免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够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当教师能有效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时,他们在工作中会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其心理健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辅导能力。高素养的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情况,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教师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本人应共同努力,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收入水平和加强心理培训等措施,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中太,朱虹.农村教师身心健康状态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0: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