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习惯培养的方法

作者

朱爱荣

陕西省商南县城关小学

数学课堂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习惯培养,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提升学习效果与综合素养。通过探索有效的融入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步养成专注听讲、认真审题、严谨书写、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等优良习惯,为其长远的数学学习之路和个人发展助力。

一、以趣导入,培养专注听讲习惯。利用趣味元素开启数学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讲解“图形的认识”时,展示生活中各种奇特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图形,随后抛出相关数学问题。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适时的提问来维持学生的专注度,还可设置小组抢答环节,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更专注于课堂内容,生怕错过关键信息。

二、精准引导,塑造认真审题习惯。教导学生仔细研读题目,圈出关键信息。像在面对“一辆汽车从 A 地开往 B 地,速度为每小时 60 千米,3 小时后离 B 地还有 20 千米,求 A、B 两地的距离”这类题目时,教师要让学生找出“速度”“时间”“剩余距离”等关键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加深理解。定期开展审题专项训练,提供大量题目,让学生分析关键词并阐述解题思路,逐步提升审题能力。

三、示范规范,打造严谨书写习惯。从基础的数字、符号书写抓起,教师在黑板上规范示范,如写“8”时要强调笔顺,写“÷”时要展示标准写法。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保持书写工整,写错时规范修改。开展书写比赛活动,激励学生认真书写,展示优秀作品,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促进整体书写水平的提升。

四、启发互动,培育自主与合作习惯。提出开放性数学问题,如“如何用多种方法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在小组中,学生分享思路,共同探讨不同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教师巡视并适时参与引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培养他们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