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生习惯培养的策略探究
白丽
商南县城关小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及有效的培养策略。通过分析“双减”对学生课余时间与学业负担的影响,阐述了良好习惯在学习、生活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对小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研究发现,在“双减”实施过程中,小学生习惯培养面临着家庭引导方式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创新以及社会环境适应等多方面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设计、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等策略,以促进小学生在“双减”时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品德习惯,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生;习惯培养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如何引导小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良好的习惯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更是其未来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石。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习自主化
“双减”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多。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如预习、复习、制定学习计划等,能让学生更高效地安排学习,提升自学能力与知识掌握程度。例如,学会预习可使学生在课堂前对知识有初步了解,带着疑问听课,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助力生活自理与规律化
小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像按时作息、整理个人物品等,有助于其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与规律生活的形成。规律作息能保证学生充足睡眠,利于身体发育与学习精力的保持;整理物品习惯可培养学生条理性与责任感。
(三)推动品德修养提升
在课余时间,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家庭劳动等培养品德习惯,如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等。在家庭中承担家务劳动,能让学生体会父母辛苦,增强家庭责任感与感恩意识。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生习惯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家庭引导方式的转变困境
许多家长习惯依赖校外培训和大量作业来督促孩子学习,“双减”后,家长在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合理规划课余时间方面缺乏经验与方法,部分家长过度放松或依旧过度焦虑,难以找到平衡。
(二)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压力
学校需在减少作业量与考试压力的同时,确保教育质量不下降,要创新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习惯培养方面,需重新规划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将习惯养成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三)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
社会多元文化与娱乐方式对小学生吸引力大,网络、游戏等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难以专注于有益习惯的养成。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观也可能影响小学生品德习惯的形成。
“双减”政策下小学生习惯培养的策略
(一)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1. 加强家校沟通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双减”政策意义与习惯培养方法,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计划与要求,共同制定学生习惯培养目标与计划。例如,定期开展家长培训讲座,邀请教育专家讲解小学生习惯培养的心理学原理与实践操作。
2. 推动社区参与
社区组织各类有益活动,如文化讲座、志愿服务、体育比赛等,为小学生提供课余实践平台,学校与家庭鼓励学生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种习惯。如社区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二)优化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设计
1. 课程整合与拓展
整合学科课程,融入习惯培养元素,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阅读习惯培养,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习惯与严谨态度。同时,拓展校本课程,开设习惯养成特色课程,如时间管理课程、礼仪课程等。
2. 教学活动创新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思考等习惯。例如,在科学课中设置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科学实验探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等习惯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1. 媒体与网络引导
媒体传播正能量与有益文化内容,网络平台加强对小学生使用网络的监管与引导,推荐适合小学生的学习资源与文化产品,过滤不良信息。例如,网络平台推出适合小学生的知识科普短视频、在线学习游戏等,在娱乐中培养学生求知欲与学习习惯。
2. 社会榜样示范
宣传小学生身边的优秀榜样事迹,如校园之星、社区小模范等,让小学生在榜样激励下养成良好习惯。学校与社区可设立榜样展示栏,讲述榜样故事,激发学生模仿与追赶意识。
五、结论
“双减”政策为小学生习惯培养带来新机遇与挑战。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品德习惯的养成。这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在“双减”时代实现全面发展,也为其未来的成长与社会适应奠定坚实基础。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合作,共同关注和推动小学生习惯培养工作,助力祖国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