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职教法》背景下民航运输服务专业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杨甜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89

摘要:本文围绕新《职教法》中“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人才培养总目标,聚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核心任务,在对民航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规律,构建出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一体化课程;发挥政、行、企、校育人合力,针对不同学生创新开展差异化项目培养,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建立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能力考核、职业技能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而实现民航运输服务专业群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相匹配。

关键词:高技能;民航运输服务;专业群课程体系

新《职教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因此,如何切实落实新《新职教法》,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助力技能型社会建立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燕珊珊(2022)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重点在机制,提出通过构建以“岗”促教的实践教学机制,以“课”促改的“三教”改革机制,以“赛”促学的学习激励机制和以“证”促训的人才评价机制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马海燕(2022)针对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需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能、聚焦体系建设、着力制度改革、统筹政行企校等多方面突破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吕明涛(2017)分析了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认为美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社区学院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通过立法来推动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日本是以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为基础,将企业或用人单位作为实施主体,确保技能人才的培养切合实际需求。而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学校,表现出“量多质低”“人才逃离”等现象。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充分发挥政行企校育人合力,形成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民航运输服务产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中国被认为是民航运输业发展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未来我国对民航运输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同时,随着智慧机场、智慧航司等建设项目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更多掌握民航发展理论、深谙产业发展规律并拥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中国民用航空局《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提出,到2030年,中国民航全面建成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系统,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引领世界民航发展的国家,并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将全面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竞争力强的民航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相关战略布局对民航运输业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治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具有专业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尽管不少高等院校开设了民航运输服务类专业,但是由于开设时间短,基础不牢固,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人才培养适应性不够,无法有效应对民航强国战略调整带来的挑战。因此,培养出能满足民航强国战略需求、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突出、职业素养卓越的高技能人才,成为高等院校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问题。紧密对接民航产业需求,通过行企调研的基础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并按照工作过程规律,构建出一体化课程体系,能够有效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问题。

二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充分发挥政行企校育人合力,针对不同能力、需求的学生,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套餐制培训等形式实施差异化项目培养,充分调动企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及技能培训资源建设,能够有效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三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能力考核、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能够有效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是对接民航产业需求,确定高技能人才标准。高技能人才“高”在其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相适应,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石,必须确保人才培养标准能够与技术标准、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因此,通过深入机场、航空公司等民航运输企业调研,明确岗位(群)技能标准,厘清典型工作任务,据此制定专业群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二是按照工作过程规律,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深入分析民航运输服务专业群核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工作过程规律、学生学习规律、教师教学规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将岗位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岗位能力转化为教学内容、技术标准转化为评价标准,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符合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课程资源,最终构建出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是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开展差异化项目培养。积极与民航运输类企业行业开展合作,重点突出技能导向,针对不同能力、需求的学生,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套餐制培训等形式实施差异化项目培养,同时,与行业企业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建立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企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及技能培训资源建设,使高技能标准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

四是以职业技能为重点,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高技能人才评价的重点是“能”,学生必须具备工作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因此,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能力考核、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同时,将民航精神、职业道德养成等要素也纳入到人才评价范围,从而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多元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海燕,姜乐军,朱震震.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22(8):6.

[2]沈亚仁.数字化焊接高技能人才岗位能力与课程体系探究[J].焊接技术, 2023, 52(8):125-128.

[3] 史晓慧,杨盏."岗课赛证"四维联动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效能的路径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2(2):55-58.

[4] 任翔.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 2023, 38(2):100-103.

[5] 朱莎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  2020.DOI:10.3969/j.issn.1002-6835.2020.32.110.

[6] [1]雷世平,谢剑虹,乐乐.技能型社会视域下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及实现路径[J].职教通讯, 2023(1):15-21.

作者简介:

杨甜(1994 - ),女(汉族),陕西省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已毕业,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1课题编号:22XHJG10 课题名称:新《职教法》实施背景下民航运输服务专业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课题来源:校级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