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敏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对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探讨了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研究旨在为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助力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数字经济;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会计行业产生深刻影响,催生了财务共享、大数据审计等新业态,对会计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地方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需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数字经济时代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要求
(一)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数字化技能
数字经济时代,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数字化技能。一方面,要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知识,熟悉会计准则、税收政策等法规制度,具备财务核算、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专业技能[1];另一方面,要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大数据分析工具等数字化技术,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可视化等技能,能够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具有创新意识、大数据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数字经济时代,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还需具备创新意识、大数据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是指要勇于突破传统会计思维定式,探索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优化会计流程,开拓会计工作新领域;大数据思维是指要善于从海量数据中发现价值信息,运用数据驱动决策,提升会计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要善于分析复杂的财务数据,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资源配置、控制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二、数字经济时代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融入数字经济相关内容
数字经济时代,地方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亟需优化升级,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课程设置应突出数字经济特色,将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开设数字化会计、大数据审计、智能财务等前沿课程,更新传统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增加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教学模块[2]。同时,课程体系需突出应用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广泛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增加实验实训课时比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数字化会计应用技能,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升会计专业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地方高校要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同步规划、协调推进。一方面,要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增设大数据财务分析、智能财务决策等创新实验项目;另一方面,要拓展实习实训渠道,与财务共享中心、大数据审计所等数字化会计机构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在真实业务场景中锻炼的机会。学校还可举办数字化会计技能大赛,搭建竞赛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传统会计流程,激发创新实践热情。同时鼓励教师将数字化会计领域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与大数据审计、共享财务等数字化会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契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资源,让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紧密对接。学校还可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职场真实环境中实习实训,强化实践应用技能培养。探索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衔接。同时,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导师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讲座、举办沙龙,及时传递行业最新动态和实践经验,拓展师生专业视野。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有助于优势资源整合,为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平台。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数字化水平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一方面要通过培训进修、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定期开展数字化会计前沿理论与实务专题培训,选派教师到大数据审计、财务共享等数字化会计机构挂职实践,拓宽教学视野,锻造实战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会计领域应用研究,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教学相长、学研互促。学校还应完善教师评聘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的积极性。此外,还需引进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务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双师型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会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案例分析
以A省B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为例。该校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先后开设了数字化会计、大数据审计等10门特色课程,数字经济相关课程占比达到38%;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与区域内8家数字化会计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课时占比提高到45%;三是深化校企合作,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培养,毕业生供不应求;四是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选派12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引进6名行业专家任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建设成效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2022届毕业生中,92%的学生在大数据审计、财务共享等数字化会计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业满意度达98%。
结束语:数字经济时代为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需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数字化能力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雪琪. 数字经济推动高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J].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 (02): 114-117.
[2]李冠瑛. 数字经济时代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J]. 科技资讯, 2022, 20 (02): 147-149.
李敏(1992年5月),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助教,本科,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