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艺术生英语能力构建研究

作者

张媛

景德镇陶瓷大学 外国语学院 333403

摘要:国际艺术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艺术交流不仅能够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更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高校所培养的艺术人才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参与者,其英语语言能力对与国际艺术交流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构建高校艺术生的英语能力,应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培养五个方面系统安排,合理稳步提升,从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助力打破语言文化壁垒,增加艺术交流有效性,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更加和谐的文化交流氛围。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高校艺术生,英语能力构建

1.引言

作为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来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日趋增多。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艺术具有超越国界、沟通心灵的力量,通过艺术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优秀的语言能力这个基本的工具,因此,提高艺术人才的外语能力也变得尤为重要,鉴于“英语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重要的外语”(王辉,王亚蓝2016:17)提高艺术人才的英语能力,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需求。而高校作为高端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艺术生的英语能力培养与语言能力构建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艺术生的英语能力构建的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他通用外语语种(如:阿拉伯语或俄语)的构建提供参考。

2.文献综述

根据对近五年的“高校艺术生英语”关键词的知网搜索结果,关于高校艺术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构建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这与国际艺术交流对于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并不符合,艺术生的英语能力构建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相关学者主要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艺术生的英语能力构建进行了研究。(1)理论应用于实践。李凤霞(2021:20)提出运用动态系统理论来进行高校艺术生英语教学, 谢凤娇(2019:153-156)运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学习效率研究;(2)教学模式探究。王晓霜(2020:21-23) 对高校艺术生的英语教学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3)教学方式创新。任会玲(2018:152+164)主张师生互动,角色转变;转移教学阵地,将教学融入生活;实施分层和递进式教学;树立匠师精神,实现魅力教学。(4)具体的英语能力培养。和光辉(2018, 142-143)写作教学结合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当今的教学模式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上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艺术生的英语教学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未从完整的教学流程即从培养目标及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教学、具体的教学实施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图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师资建设四个角度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校艺术生的英语能力教学模式,并以我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为例阐述教学实践的过程,以期为有类似教学目标的高校提供艺术生英语能力培养提供系统化教学应用借鉴。

3.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艺术生英语能力构建

3.1教学目标的设立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的英语技能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国家人才建设的需要,高校艺术生的英语能力构建教学目标应是在学生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背景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艺术相关的英语表达能力,通过一定课时的专门用途英语能力课程的教学,使之能够在原有的英语能力基础上提升相关专业的艺术英语交流能力,这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相一致。无论是哪个专业方向的艺术生,能够用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进行作品阐述,与国际同行进行艺术思想交流,利用艺术交流提供的合作项目和展示平台进行思维的碰撞获得新的创作灵感,达成双向有效的艺术思想的交流,应是高校艺术类学生在校学习时就需要储备的能力,也是高校专门用途英语应着重培养的能力。

3.2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相关的艺术方向的专门用英语课程设计也需要做出改变,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师建设四个方面都应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3.2.1 课程设置

为了有效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艺术生英语能力,应设置至少三个方面的相关课程。基础课程设置。设置包括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等基础英语课程,为艺术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如目前普遍设置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与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为专业英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通用英语(GEP)能力交流的基石。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结合艺术生的专业方向,开设如艺术史、美术英语、陶瓷艺术英语等相关的英语课程,使其能够用英语进行一定程度的专业领域交流。国际文化交流课程设置。开设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培养艺术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如果缺少师资和硬件条件,可先在外语系列课程中添加相关内容的教学材料,初步掌握相关知识背景。

3.2.2 教学实施

课前学情分析。结合高校艺术生的特点再根据分析结果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预设。通过教学观察和文献查阅,可以发现艺术生具有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特质,与文科、理科、工科专业学生不同,他们“通常具备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同,需要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杨舟, 施维, 2017)且艺术专业本科学生因常年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倾向于以艺术视角思考,更加注重学习内容的创新与实用,希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以致用。因此在艺术专业本科生的ESP教学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需要教师结合其专业知识和学习特点,创设与艺术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杨舟, 施维, 2017)以《美术英语》课程为例,正式开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主要对学生每周英语学习时长、英语能力、学习方法、惯常使用的学习网站和APP、学习困难、英语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参与英语角和英语学科竞赛、欣赏外国文化情况)、英语学习资料所用工具(纸质或电子)、英语学习重要性与个人发展看法、英语高考成绩、英语世界文化偏好、英语口语练习方法偏好、学习目的以及所在城市相关景点偏好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根据调查结果有计划地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少学习阻力。

教学内容设定。基础英语课程以通用英语教学为主,已经丰富的研究成果,此处不再赘述。本文主要讨论艺术相关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课程内容设定。根据学情分析结果,结合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对一个学期的艺术相关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正式开课前的预设定,需要注意:(1)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况对阅读难度进行阅读材料安排。以《美术英语》为例,根据学生的具体英语能力,教学组降低了所选篇章的阅读难度,以与主要艺术表达形式(绘画、雕塑、视觉艺术等)相关的说明文为主(术语学习目的),辅以艺术史相关的学术议论文(学术文章模式学习目的)和极少数需要深刻思考的艺术散文(英文思辨能力培养),同时有必学基础学习文章和选学的能力提高阅读任务文章,全部上传至学习通的教学章节,目的是使英语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能跟上并完成学习任务,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自学能力相应比较强,教师在学习平台提供学习材料并检查学习结果,最后在形成性评价体系中给与相应的加分,让学生得到正向反馈,增强学习信心。(2)教学内容选取的材料中包含“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背景。以《美术英语》课程中介绍汉代陶瓷艺术的章节为例,其中提到了丝绸之路的路线,此知识点虽然学生学习过相关背景知识,教师在课堂也使用地图展示的方式为学生详细讲解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用英文再次学习丝绸之路,为未来可能的文化艺术交流做好语言和知识储备。(3)根据艺术生视觉敏感的特点,教师准备课堂讲授的幻灯片内容应多图片,添加视频教学内容,尽量减少文字呈现,将文字学习内容安排在图片和视频展示之后,以最大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具体的教学实施。

首先,选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经过三轮《美术英语》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目前的美术生的学习现状。单纯使用线上教学或者单纯使用线下传统教学模式都有明显的教学弊端。前者对学生本身自律能力要求过高,与艺术生的自由散漫的特点不符,而后者使用固定教材的模式因缺少网络资源的支撑内容比较枯燥单一,两者讲学效果都差强人意。“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能够结合两者的优点,获得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鉴于学生偏好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对情景口语对话更有兴趣,在课前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各单元主题相关的英文文本与视频资料,设置词汇短语学习与语料阅读理解任务,提前进行语料输入。比如在进行美术英语概念介绍的第一次课程教学时,课前教师就会将精选的著名艺术家所写的关于艺术定义的文章What is Art? 的文本内容与作者介绍上传到已经创立的班级的资料库中,供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美术英语基本概念的语料。并线上提出问题:In your opinion, what is art? How to define the word “art”? 将问题贴在讨论区,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进行概念解读与语料输入。学生偏好口语交流与讨论,在课上主要通过提问与讨论对话的方式对课前资料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交流,3—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用英语讨论线上已经发布的讨论主题,并且推选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意见进行课堂大讨论。因为学生英语基础与学习动力不足,线下授课时安排课间休息与英文歌曲播放,避免信息轰炸给学生带来的精神疲惫,提升英语语境与氛围。同时,线下面授课堂解决已发布阅读资料中出现的内容理解与语言点难点解析,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用英文表达相关美术英语的相关概念和思想;配合线上发布关于本单元任务相关的英语词汇、短语、语法、句型、翻译测试及写作任务,帮助学生自检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及时对线上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验,掌握学生线上自学效果,并据此及时调整下一次课堂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授课节奏,达到班级教学效果最优化;在学期末,通过形成性评价检测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提升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不足之处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测评方式进行总结改进。

其次,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与传统的课程学习考核方式不同,此类课程的目的不是考核而且在带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旧保持对专业英语的兴趣和学习时间投入,保持专业英语能力。因此与期末考试的方式相比,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更加适合此类课程。整个学期的学习任务设计除了每个章节的作业、谈论、以及小测试,在学生每个章节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还根据教学效果调整人物设置,并且根据学生兴趣设计期末口语展示任务,要求学生在期末完成任务并上传教学平台,使用个人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提交的口语展示视频进行分数评定并计入总分,这样的结课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和口语练习的兴趣。以《美术英语》为例,最后的学习效果展示作业是教学组根据艺术生学习特点以及利用学生喜爱的城市景点设计的期末口语能力展示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参观中国陶瓷历史博物馆或者同城的其他博物馆、美术馆,两人一组拍摄关于博物馆陈列英文介绍的V-log,教师在任务介绍时对“一带一路”相关内容进行提醒,要求学生特别注意作业内容和国家建设目标相结合,强调最终的作品立意应有高度有深度有格局。此项任务不仅能够给学生使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更多与“一带一路”历史相关的知识。最后学生结合游览顺序创作博物馆游览主题的vlog, 通过认真拍摄并且剪辑配音,最终形成的vlog让学生以课堂(线下课堂)展演的方式投放到公屏上,每个小组对其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综合三个分数得出最终的项目得分。

3.2.3教学反思。在课程教学的最后应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为下一次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改革思路。调查问卷应是不记名形式,问题设定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查形式已经教学建议。以《美术英语》结合问卷调查为例,教学组设计了“以下哪个教学主题印象最为深刻”“ ‘一带一路’对艺术的影响有哪些”“手机学习是否会影响学习效果”“是否应该增加期末考试”“还有什么美术英语相关内容是你在未来想要学习的”等问题,在最后一节课分配十五分钟时间请学生帮忙完成,以确保调查问卷的参与人数和人群在可控范围内,并尽量得到可靠有效的问卷结果。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教学组在期末教研室活动时进行讨论和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

3.3 师资队伍的建设。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需要外语教师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外语能力又要懂得专业知识,这对目前的师资队伍是一个挑战。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能停留在浅薄的层次,知识储备不足会导致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专业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专业知识,外语教师应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英文表达。对于艺术和“一带一路”相关知识的学习,外语教师有以下学习途径可以选择:(1)自学。可以通过阅读艺术专业的纸质和电子教材、论文书籍学习艺术和“一带一路”相关的知识;利用互联网资源,阅读观看国家和各级省市政府的新闻报道(中英文双语)和视频报道以及浏览双语艺术类网站获取最新的相关信息和研究成果。(2)在线课程:参与艺术专业相关的在线课程,如设计、绘画、音乐等,通过视频教学、在线互动等方式学习。(3)在线教育平台:注册使用在线教育平台,如学堂在线、MOOCs,SPOC等获取艺术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4)参观学习:参观各类艺术展览,如绘画展、雕塑展、摄影展等,直接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和艺术创作的技巧。(5)加入艺术社团:加入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与其他艺术爱好者交流学习,参与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6)积极参加艺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工作机会参与政府、学校、团体组织的“一带一路”文化与艺术交流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文化,进行授课前知识储备。

4.总结

“一带一路”建设为高校艺术生英语能力构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此背景下高校艺术生英语能力构建的必要性和实践途径。高校艺术生英语能力构建教学目标应围绕艺术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展开。而英语能力构建教学模式应包括基础课程设置、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和国际文化交流课程设置等。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课前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设定、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评价改革等。在课程建设的实施中同时应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应加强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对高校艺术生英语能力的构建,希望能够拓展艺术生自身的发展空间,并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邓婷婷.高校艺术生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五).江西科技学院;,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15951.

[2]李凤霞.基于能力培养的高校艺术生英语学习动态过程重构[J].校园英语,2021,(15):20-21.

[3]王俊琳.学习动机对高校艺术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影响探微[J].科技视界,2020,(27):62-64.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27.026.

[4]王晓霜.高校艺术生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英语,2020,(10):21-23.

[5]谢凤娇.有意义学习理论在高校艺术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9):153-156.

[6]孙岩.艺术生习得英语的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177-178.DOI:10.16728/j.cnki.kxdz.2019.09.156.

[7]闫婷.针对高校艺术生英语教学的文献研究现状[J].英语教师,2019,19(07):50-54.

[8]和光辉.高校艺术生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J].知识经济,2018,(19):142-143.DOI:10.15880/j.cnki.zsjj.2018.19.085.

[9]任会玲.论高校艺术生英语教学方式创新[J].新西部,2018,(26):152+164.

[10]]邱玲.浅谈高校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兴趣培养策略[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02):135-136.

[11]邱玲.浅谈英文电影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2018,(17):27.

[12]郭姝含,王莹.合作学习在高校艺术生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探究[J].学园,2018,(01):48-49.

[13]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04):36-42.

[14]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1(02):26-32.DOI:10.19689/j.cnki.cn10-1361/h.2016.02.005.

[15]张日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04):48-53.

[16]王辉,王亚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J].语言战略研究,2016,1(02):13-19.DOI:10.19689/j.cnki.cn10-1361/h.2016.02.003.

[17]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04):43-47.4

[18]周庆生.“一带一路”与语言沟通[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2):52-59+2.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170817.001.

[19]张治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16,(04):2-9.DOI:10.16499/j.cnki.1003-5397.2016.04.001.

[20]王烈琴,于培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对接[J].河北学刊,2017,37(01):185-189.

作者简介:张媛(1981.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陶瓷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TDJG-21-Y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