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具体控制方式研究
龚文
中铁隧道局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建筑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控制方式,以期为建筑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降低项目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建筑成本管理;影响因素;控制方式;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
引言: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效的建筑成本管理不仅能够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建筑成本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地控制这些因素,成为建筑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建筑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出发,探讨具体的控制方式。
一、建筑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
1.1材料价格和供应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施工材料占据主体地位,其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优质的施工材料是确保建筑工程整体重量的关键。作为工程实体的物质载体,建材支出通常占据总造价60%-70%比重,其市场价格震荡与流通效率对项目经济指标具有决定性作用。
市场价格震荡构成首要风险源。受国际大宗商品行情、区域供需结构、能源价格传导及物流成本波动等多重变量影响,建材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以2022年钢材价格为例,其年度振幅达28%,直接导致在建项目成本超支风险激增。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历史数据建模预测价格走势,可精准捕捉采购窗口期实现降本增效。供应链管理对施工进度控制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当代工程领域,精细化库存控制与高效物流配送已成为基础性管理要求。以某超高层建设项目为例,项目团队创新实施混凝土供应动态监测机制,通过"黄橙红"三级预警机制将材料短缺响应时效提升至4小时内,成功避免塔吊等关键设备因材料断供产生的效率折损。该项目同时深化与核心供应商的战略协作,通过签订三年期保量协议,实现基础建材价格与供货周期的双向锁定。建材技术指标与项目经济性存在深度耦合关系。
1.2劳动力成本
施工人员是施工的主体,所以在考虑建设工程项目成本费时,占比比较大的费用为人工费,人工费是由员工劳动单件与员工总体数量决定的,需高度关注。在施工成本管理过程中,人工费用的控制包括两个部分即:人工消耗量和每个工日费用。一般情况下通过劳务用工合同进行控制[1]。
用工成本攀升源于多重动力机制。技能型劳动力供给短缺形成显著制约,据住建部门统计,高级焊工、BIM技术员等岗位缺口率长期维持在30%以上,供需失衡推动技能溢价持续扩大。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带来的合规成本上升,使企业实际用工支出较名义工资增长高出3-5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性矛盾要求企业构建差异化用工策略,通过核心岗位长期雇佣与辅助岗位灵活用工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成本优化。劳动力效能提升存在显著降本空间。实证研究表明,经系统培训的产业工人班组施工效率较传统零工模式提升40%以上,且质量缺陷率下降60%。某大型EPC项目通过建立分级培训体系,将混凝土浇筑工序耗时压缩30%,材料损耗率降低至1.2%以下。这印证了人力资本投入与工程经济性的非线性关系——适度增加培训投入可产生边际成本递减效应。
二、建筑成本管理的具体控制方式
2.1加强设计管理
设计阶段的管控效能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决定性环节。项目全生命周期中,75%的造价影响因素在此阶段形成,需通过系统性管理手段实现技术方案与经济指标的最优平衡。
实施多方案技术经济论证是核心举措。以某综合体项目为例,通过BIM模型进行七种结构体系比选,最终采用的钢混组合结构较传统框架方案节约造价12%,施工周期缩短20%。重点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与造价数据联动分析,实时验证各专业设计方案的经济性指标,确保空间组织、构造节点等设计要素实现价值工程最优解。
推行动态限额设计体系是重要保障。建立分级造价控制目标,将投资估算分解至建筑、结构、机电各专业子系统,形成三级造价控制线。某医院EPC项目实践表明,采用"正向限额+逆向校核"双轨机制,通过设计阶段的23次造价校核,成功将单位面积造价控制在预算指标的98.5%以内。同时引入材料价格波动系数模型,使设计方案具备3%-5%的市场风险缓冲空间。深化设计协同机制是提质增效关键。构建建筑师负责制下的全专业协同平台,实施跨专业设计冲突预检,某超高层项目通过管线综合优化减少返工损失达800万元。建立标准化图集应用考核制度,将成熟节点构造应用率纳入设计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控制非常规设计导致的成本增量[2]。
2.2强化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中物资管控体系的建设直接关系项目成本控制成效,需构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材料成本通常占据工程总造价60%-70%比重,其管理效能对项目利润率具有杠杆效应,1%的材料成本节约可带来6%-8%的利润增长空间。
实施战略供应商分级管理是首要举措。通过建立供应商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将合作商分为核心、战略、合格三级,对核心供应商推行"年度框架协议+订单触发"模式。某轨道交通项目实践显示,采用该模式后钢材采购成本降低8%,供货准时率提升至98.5%。同时引入供应链金融工具,通过承兑汇票贴现、反向保理等创新支付方式,实现资金成本优化。建立动态价格预警机制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关键。构建大宗材料价格指数模型,设置三级价格预警线:当钢材价格波动超过基准价5%启动黄色预警,触发替代方案研究;波动达10%启动橙色预警,实施期货套期保值;超过15%启动红色预警,启动重大设计变更评审程序。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该机制成功规避2021年铜价暴涨风险,节约成本1200万元。推行智能化质量管控体系是防范质量成本的核心。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材料溯源系统,在预制构件植入RFID芯片实现生产-运输-安装全流程追踪[3]。某医院项目采用混凝土质量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埋入式传感器将强度发展数据实时上传云端,较传统养护试块检测方式减少质量争议成本75%。同时建立材料报废率考核制度,将施工损耗率与班组绩效直接挂钩,促使现场损耗率下降至1.5%以内。
2.3控制劳动力成本
建筑工程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直接影响项目损益平衡点,需构建全周期动态管控体系。据统计,2023年建筑业人工费占比已攀升至总造价的28%-35%,成为成本超支的主要风险源,需通过系统化策略实现降本增效。
建立动态薪酬定价机制是首要任务。基于区域劳动力市场指数,构建涵盖12项指标的用工成本评估模型,包括技能等级溢价、社会保障浮动系数等要素。某跨海大桥项目通过该模型实施差异化定价,核心焊工薪酬较市场均价上浮15%,普工单价下降8%,总体人工成本节约5.6%。同步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将60%的劳务作业转化为计量支付,有效规避用工时长争议。
实施技能认证体系是提质增效关键路径。建立五级产业工人认证制度,配套开发移动端培训平台,某EPC项目数据显示:通过120课时的标准化培训,钢筋工班组工效提升40%,质量缺陷率下降至0.8%。创新推行"1+X"复合技能认证,培养具备砌筑、模板等多工种技能的复合型工人,使工序衔接时间缩短35%。构建智慧调度系统是资源配置创新方向。应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劳动力动态监测平台,通过智能安全帽实时采集2000个作业面的人员分布数据。某超高层项目应用该系统后,混凝土浇筑阶段工时利用率从65%提升至82%,减少窝工损失300万元。开发劳动力需求预测算法,结合BIM进度模型提前14天精准配置各工种人员,使施工高峰期用工波动幅度控制在±10%以内。
结语:建筑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通过加强设计管理、强化材料管理、控制劳动力成本等控制方式,建筑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未来,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建筑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彭春.施工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具体控制方式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3):78-79.
[2]陈绍峰.建筑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具体控制措施[J].大众投资指南,2019,(19):56-57.
[3]麻黎.建筑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具体控制方式研究[J].居舍,2018,(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