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张振展 邱向阳
青岛中盛泰工程检测鉴定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266300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成为保障建筑物安全与使用功能的关键环节。传统的质量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变革。本文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背景,详细分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各类质量检测技术,包括图像识别技术、机器学习算法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在建筑结构、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应用原理与方法,探讨了其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图像识别;机器学习
一、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其质量进行严格、准确的检测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质量检测手段往往依赖人工经验和简单的仪器设备,存在检测效率低、主观性强、难以发现隐蔽部位缺陷等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以及智能决策能力,在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也逐渐被引入到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领域,为解决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不同方面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一)建筑结构质量检测
使用无人机和高清摄像头采集建筑表面图像,通过CNN技术识别裂缝特征,如长度、宽度和走向,以判断裂缝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此方法比人工观察更精确,能快速扫描大面积结构表面,提高检测效率和精度。
安装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于建筑关键部位,实时获取结构变形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结构变形预测模型,预警结构安全隐患,如根据历史数据和环境因素预测结构变形趋势,及时加固。
(二)建筑材料质量检测
利用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获取建筑材料微观结构和成分数据,深度学习算法分析这些数据,识别材料元素含量和晶体结构,确保材料符合质量标准,防止不合格材料使用,保障建筑工程基础质量。
进行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收集力-位移曲线和破坏形态数据。运用机器学习建立材料性能预测模型,根据初始特性预测最终力学性能,快速准确评估材料性能,为材料选用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三)建筑施工工艺质量检测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坍落度等参数,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检测混凝土外观质量。深度学习模型融合分析多源数据,判断浇筑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及时发现并整改浇筑缺陷,确保混凝土结构质量。
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检测砌体墙灰缝厚度、墙体垂直度和砖砌筑方式。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快速识别不符合规范的砌体施工部位,提高检测效率,确保砌体结构稳定性和整体性。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质量与数量问题
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质量检测时,需要大量标注准确的数据来训练模型,使其能够准确识别各种质量问题。然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的标注往往需要专业的工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标注成本高且标注的准确性较难保证,例如对复杂结构裂缝的标注,需要明确裂缝的类型、等级等详细信息,这对标注人员要求极高。
实际工程中,合格的建筑工程质量数据往往远远多于存在质量问题的数据,导致训练数据出现类别不均衡的情况,这可能使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偏向于识别正常情况,而对质量缺陷情况的识别能力不足,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二)模型可解释性问题
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模型通常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算法,其决策过程类似于 “黑箱” 操作,很难直观地解释模型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对于一些关键的质量评估结果,需要向工程管理人员、监管部门等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他们接受并依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但目前模型的低可解释性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信任度和推广程度。
(三)技术融合与应用环境问题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物联网、传感器等其他相关技术,实现不同数据源的融合和协同工作。但不同技术之间的接口、数据格式等存在差异,如何将它们无缝衔接并发挥最佳的协同效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将图像识别技术与传感器数据融合用于混凝土浇筑质量检测时,就面临数据融合的难题。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存在灰尘、噪声、光照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的数据采集质量,进而影响人工智能模型的检测效果,使其难以稳定、准确地发挥作用,例如在光线较暗的地下室结构检测中,图像采集设备可能无法获取清晰的图像,导致检测失败。
四、应对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挑战的策略
(一)提升数据质量与管理水平
建立专业的数据标注团队,由建筑工程领域专家对标注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各类质量检测指标和标注规范,提高标注的准确性。同时,采用多人标注、交叉验证等方法,减少标注误差,确保标注数据的质量。
运用数据增强技术,如对图像数据进行旋转、翻转、缩放等操作,增加数据量的同时不改变数据的本质特征,缓解数据量不足的问题。针对数据不均衡情况,采用过采样、欠采样或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方法,调整不同类别数据的比例,使训练模型能够充分学习各类情况,提高对质量缺陷的识别能力。
(二)增强模型可解释性
在选择人工智能模型时,优先考虑具有一定可解释性的算法,如决策树、逻辑回归等,或者采用模型解释方法,如特征重要性分析、局部可解释性模型 - 不可知论解释(LIME)等,揭示模型决策背后的关键因素,将复杂的模型决策过程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工程管理人员对检测结果的理解和信任。
(三)促进技术融合与优化应用环境
研发专门用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多技术融合平台,统一各技术之间的接口和数据格式,实现图像识别、机器学习、传感器数据等的无缝对接和协同处理,充分发挥多种技术的优势,提高质量检测的综合能力。
针对施工现场复杂的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例如,在光线不足的区域增加辅助照明设备,对采集设备进行防尘、防潮等防护处理,确保数据采集设备能够稳定、准确地获取高质量的数据,为人工智能模型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结论
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为建筑行业的质量保障带来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在建筑结构、材料、施工工艺等多方面的质量检测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尽管目前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数据质量、模型可解释性以及技术融合与应用环境等诸多挑战,但通过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如提升数据质量与管理水平、增强模型可解释性以及促进技术融合与优化应用环境等,可以逐步克服这些困难,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建筑行业对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相信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啸天.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建筑工程质量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J].中国质量万里行,2023,(11):56-58.
[2]杨静,叶金辉,邹越,等.民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研究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7):113.DOI:10.16317/j.cnki.12-1377/x.2018.07.090.
[3]陈挺,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规程(安全防范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福建省,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200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