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环境立德树人视域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维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颖超 李辉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高新小学 256205

摘要: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石,肩负着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创新模式,着重指出教育的所有环节与层面均需以培养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个体为核心目标。此理念不仅深刻映照了新时代对教育的期望,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维度的融入开辟了宽广的路径与舞台。本文从多方面入手,论述全环境立德树人李奶奶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维融入教学路径。

关键词:全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在当今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显得尤为关键。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对这一时代诉求的积极回应。该理念不仅强调教育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更着重于在教育实践中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与道德资源。从《论语》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到《道德经》所阐述的无为而治理念;从诗词歌赋中展现的审美意趣,到书法绘画里追求的艺术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智慧源泉。在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视角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维度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教育创新路径的深度探索与实践。

一、师资培训与教材创新并举——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支撑

在全环境立德树人这一宏大视野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维度融入教育教学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稳固的支撑框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教师是教育的根基与活力的源泉。”作为教师,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其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师资培训与教材创新被视为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支撑的两大核心要素。

鉴于此,学校应深刻意识到师资培训的关键作用,并与地方高等院校携手,共创“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邀请众多博士、教授莅临校园,借助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及学业辅导等多种形式,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致力于校本课程的研发,例如“二十四节气漫谈”“诗词解析”“风雅诵读”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更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学校采纳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一方面,定期为教师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利用专家讲座、工作坊、研讨会等多种途径,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与教学技巧;另一方面,创新教材编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各学科教材之中,例如,在语文教材中增添古诗词、传统节日等内容,在数学教材中融入古代数学成就,在科学教材中介绍古代科技发明等。凭借师资力量的增强与教材的创新,学校成功构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坚实支撑体系,为全环境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渗透与活动体验并重:多维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维度融入教育教学体系,既需在课程内部实施深度渗透策略,也需借助多样化的活动体验途径,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并领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以某学院为例,该学院基于实际情况,采取创新措施,将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渗透层面,学院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嵌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例如,护理专业特设护理礼仪、茶道礼仪等课程,有机融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医专业则借助中医药实验实训室建设及中医讲座等形式,有效普及中医文化知识。同时,学院亦着重于教材创新,编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诸如《菏泽地方文化概论》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在活动体验层面,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策划并实施了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邀请市内外知名专家举办“仁爱文化”系列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专题纪录片,举办仁爱故事演讲比赛、书画作品展览等活动,使学生在聆听与参与中逐步树立仁爱思想。再者,学院还建立“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及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敬老院、关爱老人”、“走向街头、助力交通安全”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敬业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学院还借助中国传统节日的契机,策划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庆祝活动,如端午节佩戴香囊、中秋节赏月吟诗等,使学生在节日的浓厚氛围中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课程渗透与活动体验的有机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真正渗透到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数字技术赋能: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式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汹涌浪潮,如何在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广阔视域下,有效运用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教育赋能,已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数字技术凭借其跨越时空的独特优势,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广泛传播与深度发掘,还通过互动体验、虚拟仿真等多元化手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进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造性发展。

据此,学校可考虑与地方博物馆携手,共同推进“云端博物馆”项目的研发,利用3D扫描技术将馆藏文物数字化,使学生仅需轻点鼠标,便能在虚拟环境中自由穿梭,近距离观赏古代书画、陶瓷等艺术瑰宝,甚至体验文物修复的互动环节,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广阔内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学校应引入智能教学系统,借助AI技术解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成绩数据,为每位学生个性化定制传统文化学习计划。以古诗词教学为例,系统会依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推荐适宜难度的诗词作品,并通过游戏化闯关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围绕特定文化主题创作系列短视频,诸如“节日习俗揭秘”、“古代科技之光”等,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亦能自主学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此外,学校还应定期举办“数字文化节”,邀请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等通过直播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分享传统文化知识,展示传统技艺。学生不仅可以观看直播,还能参与线上问答、创作比赛等活动,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方位学习体验,从而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全环境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在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广阔视野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维度融入教育教学体系,既承载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也回应了教育创新的时代呼唤。鉴于此,相关主管部门、高等学府及教育工作者需对此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新路径,如,推进师资培训与教材创新,课程渗透与活动体验的双重策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旨在为培育兼具高尚品德与全面发展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贺韵旨.传统文化与当代德育相融合的探索——评《融合与创新:德育·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J].语文建设,2022(15):83.

[2]石桐,门瑞雪,杨波.试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文化意蕴[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0):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