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路径研究

作者

张华

新泰市平阳实验学校 2712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元素:从革命题材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到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德伦理,再到现代文学中的生命哲思,均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天然载体。鉴于此,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这一大背景下,对如何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伴随着我国教改工作的深度发展,“课程思政”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重点关注,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再是单一课程可以解决的任务,而是需要所有学科教师教学过程全部参与完成的任务。小学语文中有很多有关与人文态度、思想观点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这都是融合课程思政的有效资源。在新教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当前的教育资源、内容中深挖思政素材,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价值

(一)顺应教育时代的发展

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育的重点也发生了较大变革,除了教知识、保障学生成绩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为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实践情况来讲,课程思政融合即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认知教育在无形中渗透于学生的思想,即将学科中的知识教育与知识中所蕴含的态度思想进行融合,并引导学生内化于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这不仅契合了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同时也遵循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将课程思政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趣味教学内容的吸引下主动加入学习过程,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样的教育需求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将思想、态度等方面的引导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逐步改善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现状,提升学生的综合道德品质。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落实思政德育理念,提升教师素养

为深入贯彻和提升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实践成效,确保教师队伍综合素养达标乃是当务之急。在推进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实践中,必须将教师素养提升作为核心任务,以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应积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实现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确保语文教学的高效性。其次,教师需深入研究德育理念。深入探究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路径,并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引导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后,教师品质的培养不容忽视。作为学生的知识引领者和人生导师,教师应坚持德才兼备,以文化养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守思想阵地,对社会上的复杂思潮和错误观念坚决予以抵制,保持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担当优秀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使命。须知,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贯彻德育教育理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开展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思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实践精神的培育,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借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影响,从而在提升他们文学素养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并强化良好的实践精神。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时,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并引入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对课文故事内容进行重新的编排与演绎,这不仅可以提升整节课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故事演绎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深度掌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也会得到循序渐进的培养。比如说在开展《端午粽》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并播放一段关于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包粽子以此来纪念屈原的影像视频,确保课堂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以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精神,显著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效果。

(三)融合传统文化,实现思想熏陶

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就是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课程,在其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例如古诗词、文言文以及励志故事等,学生通过对这些语文知识进行学习与探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具体而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里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金系那个挖掘,借此来促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得以扩展,同时通过对课文中优秀人物事迹的学习,也能够促使学生实现思想观念上的神话,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这篇文言文讲述了诸葛亮如何巧用计谋跟曹操斗智斗勇的故事。文章中蕴含着诸多的传统文化精神内容,如诸葛亮的深谋远虑、洞察人心等精神品质。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展开深挖,通过提出系列问题,如“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从课文中,你感受到了诸葛亮身上的什么精神和品质?”等,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探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使其深入品味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

结语

总之,在当前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以立德树人为主要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其在传道解惑的同时,还应将课程思政融合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以实现教育改革目标,以此让学生拥有更全面的综合素养与品格,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成长潜力。

参考文献:

[1]刘璐婷,陈映汐,何明惠.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路径研究[J].求知导刊,2022(17):101-103.

[2]付银霞.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语文的趣味性教学研究[J].吉林教育,2024,(25):49-51.

[3]刘璐婷,陈映汐,何明惠.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路径研究[J].求知导刊,2022(17):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