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
邱恩乔
衡水市永兴路小学 0530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考量。这不仅要体现在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提升上,更要深入关注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教师旨在帮助学生不仅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技能,还能在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与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作业形式,转而秉持“少而精”的原则。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加精心地设计数学作业,确保作业量适中但高效,并且形式多样化。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能够在完成精炼的数学任务中,有效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数学作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家庭作业对于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布置作业时,我们也应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计数、计算还是推理,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因此,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应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其次,数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这是未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人才所必备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避免单纯的重复练习和题海战术,而应通过具有启发性的数学作业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数学知识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都具有支撑作用。各学科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也应考虑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作业体系。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设计的策略
(一)融入游戏元素,激发数学学习热情
小学生天生对游戏充满热爱与好奇。将游戏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可以成功地将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上,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动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应特别重视游戏型作业的创新,将数学问题与游戏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数学问题。游戏型作业的设计,不仅能为数学作业增添趣味性,还能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实现作业量的精减与高效。通过设计精短而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型作业,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在游戏型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这样的环境能够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数学作业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以《小数除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巧妙地利用电子白板技术,设计富有创意的计算游戏。通过比拼形式的游戏,两位学生可以快速点击正确的除法算式,30秒内正确率高的学生即为获胜者。这样的游戏型作业设计,既精准又高效,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除法运算中,提升他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二)打造操作型作业,深化学生学习体验
操作型作业是一种侧重于学生动手实践的作业形式,它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操作。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愈发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深入研究操作型作业的应用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当前,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然而,仅仅依靠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在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对数学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通过思考与探究来揭示数学规律,探索数学的本质。操作型作业正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实现量变质变的重要途径。在完成操作型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手脑并用的空间,使他们在思考与实践的融合中深化学习体验,提升核心素养。
以《轴对称再认识(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手工剪纸活动,裁剪出各种形式的对称图形。在剪纸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的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发现认知上的不足,并以实际操作来纠正这些错误,从而完善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这样的操作型作业不仅精简高效,还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刻体验轴对称知识的获取过程,构建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融合课堂活动,设计综合性实践作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元化的综合作业,丰富作业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后作业兴趣,从而提升知识学习效果。为确保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规划,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多元化综合作业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课堂知识。
以“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作业。例如,让学生计算自己家的实际使用面积,这样的作业内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完成积极性。为了完成这项作业,学生需要借助父母的帮助,测量家中房间的长和宽,从而进行更精确的面积计算。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作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他们分组进行学校面积的测量等实践活动。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当然,作业的设计应与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计算教室的面积,以此作为引导,再让学生尝试计算家庭房屋的面积。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应用。
三、结语
课后作业对巩固学生课堂知识至关重要,但教师不宜布置过多作业。相反,应量化并优化作业内容,力求精简,以缩短学生作业时间,同时确保数学学习效果。这样的作业设计方能与新课标理念相契合,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柴富贵.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48):86.
[2]李洁.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浅谈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2(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