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器乐欣赏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邢小羽
石家庄市栾城区第五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塑造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在其中渗透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梳理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器乐欣赏课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并从加强教师文化修养、挖掘学科横向联系等方面,提出了文化渗透与融合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新时代初中器乐欣赏课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器乐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与融合
引言: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知识、能力、品格的全面提升,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独特价值。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器乐欣赏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有助于学生深层次感悟中华文化魅力,自觉传承民族精神,对提升文化素养、厚植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器乐欣赏课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国内外学界和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作了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核心素养定义为使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应对未来社会挑战所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分解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强调知识、能力、品格在学生发展中的综合作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素养在音乐学习中的具体化,是学生通过音乐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音乐价值观念、必备音乐品格和关键音乐能力的集合。核心素养理念为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促使音乐教学回归育人本位,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初中器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具有重要意义[1]。
二、初中器乐欣赏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选择,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教材是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优化器乐欣赏教学内容,科学甄选富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教材,是器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因子的前提。教师要关注教材中民族器乐作品的比重,适当增加琵琶、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的代表性作品,如可选取林石诚的筝曲《春江花月夜》,配合诗词《春江花月夜》学习,引导学生感悟诗情画意,欣赏刘天华的二胡曲《听松》,引导学生感受深山古寺的幽静意境,通过民族器乐作品的鉴赏,让学生感知民族乐器的魅力,体认民族音乐的独特内涵。对于教材中的西洋器乐作品,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中国元素和故事,帮助学生构建中西文化的联系,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可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体味扣人心弦的旋律背后的深沉情感[2]。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器乐欣赏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融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寓教于乐中彰显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教师要注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巧妙设置富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如在学习京剧音乐时,化身一名梨园弟子,穿戴上京剧行头,手执折扇,引吭高歌,瞬间将学生带入梨园神奇的艺术世界,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知京剧音乐的神韵。如在鉴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播放水墨画渔舟唱晚的画面,再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引导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体会古筝的空灵意蕴,通过设置情境,可以将枯燥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场景,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实现寓教于乐。
三、初中器乐欣赏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助力文化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是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音乐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自身的文化底蕴决定着教学内容取向,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在器乐欣赏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音乐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提高文化识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国学经典,系统了解传统美学思想、人文精神,同时关注传统音乐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音乐创作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征。只有厚积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辅助学生深层次感悟传统文化价值内涵[3]。
(二)重视课程横向联系,促进文化融合
古人云:“诗书勾连,文史呼应。”音乐学科与国学经典、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人文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通过学科整合,实现传统文化的一体化渗透。器乐欣赏课要加强与语文课程的联系,用诗词典籍阐释音乐意境,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如在学习《十面埋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吟诵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古战场,体会乐曲雄浑激昂中透出的沧桑感。在鉴赏筝曲《汉宫秋月》时,可引导学生诵读李白“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阐发乐曲深沉婉转的情感,品味盛唐的绚烂与大唐帝国的衰败,在诗乐互鉴中,学生不仅能感悟诗词的意境美,也能借助诗词去体会音乐的情感内涵,传统诗词与音乐在互文中实现彼此滋养、互为表征。
结语
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时代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源泉。音乐学科承载着美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在音乐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器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科学选择蕴含民族精神、彰显时代价值的器乐曲目,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中。
参考文献
[1] 金娜娜.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 000(001):P.113-114.
[2] 王园.初中音乐欣赏课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学教学参考, 2022(15):19-21.
[3] 冯淑红.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 2023(9):120-122.
本文系2023年河北省教育教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器乐欣赏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课题编号:20234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