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实验课的思政元素探讨
丁严艳 黄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发展方向,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效应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减少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负面影响,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对化学实验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课;思政元素;探讨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挑战,这不仅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迫切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1]。如何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效应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减少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负面影响,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2]。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阵地,不同于历史、政治等人文属性较强的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自然科学属性明显,将思政元素融入原有课程存在一定难度[3]。目前前人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的探索,对课程思政在大学化学实验课堂中的实际应用缺少详细的阐述[4]。《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是与《大学化学》相配套的一门实操性课程,是诸多非化学专业第一门专业实践课,通过实验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门课既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折点、人格培养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节点。因此,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法治观念、促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一)挖掘经典实验的思政元素
大学化学实验课作为大学化学理论课的配套,又是其他课程的先修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多经典实验内容。其很多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遵纪守法、安全防护、环保概念、科研诚信、求真求实、创新思维、爱国主义情怀、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可以聚焦于化学与民生、化学与历史、化学与未来等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课程体系思政内涵发展,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实践路径。
(1)第一节课——实验室安全教育
大学化学实验的第一节课不是实验,而是关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作为来自不同省份地区的大一学生,各自的中学化学素养差别很大。所以第一节课不能直接开展实验操作,而是统一在实验室里进行安全规范的培训和学习,为以后四年甚至未来的专业实践打好基础。
通过实验室安全规范的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和责任感。可以通过案例展示,让学生了解因安全意识淡薄而导致的实验室事故,以及这些事故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在介绍实验室安全规范时,可以强调安全意识与个人安全、国家安全的紧密联系,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重点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内容(如“安全”、“责任”等)与实验室安全规范相结合,让学生理解这些价值观在实验室安全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反思。在课程过程中,可以安排讨论环节,让学生就实验室安全规范中的某些规章制度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规则制度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践行安全规范。为了加深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体验,课后布置一些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思政作业或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实验室安全与国家安全的论文或报告,或者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实验室安全与责任的思考内容[5]。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化学实验课的第一节课中有效地引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掌握实验室安全规范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安全素养和责任感。
(2)经典实验——粗食盐NaCl提纯
强调实验的目的不仅是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还要理解这些技能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和实验背后蕴含的思政理念。
在深度挖掘我国食盐的提纯发展历史后,会发现粗盐提纯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一项事业,里面蕴含了无数先辈的使命担当。从起源悠久的“夙沙作煮盐”、饱含屈辱的“食土民族”、爱国实业家的奋斗史等素材中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很多可以利用的思政元素,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个人的使命担当及社会责任感,爱国人士胸怀大局的广阔胸襟,先辈艰苦创业的无畏精神等。在实验进行之前、实验过程中或实验后,可以引入一些与食盐提纯相关的素材案例,让学生了解食盐的安全生产的故事或食盐与人体健康等话题,体会在食盐提纯领域前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让学生思考科学实践与现实社会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思政理念。
其他实验同样可以从科学发展史、科学家事迹、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与生活等多个方面挖掘思政素材,运用到更多的课堂中。
(二)结合科研开发蕴含思政元素的新型实验内容
大学化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是验证性的,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少,难以培养探究精神,难以提高实践能力,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就应设法多开一些综合型、探索型实验。根据各自所在学校和专业特色发挥所长,因地制宜地开设相关实验课。
以我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可以增设纳米材料的制备实验,结合无机纳米材料的光催化作用和电磁表现,让学生去主动探讨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和形貌、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新型材料有关的化学实验设计,例如开设锂离子电池材料合成与设计的实验,聚焦于材料的合成、性质测试及应用探索。比如应用水热法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SnO2,掌握水热法的原理和条件改变对材料形貌的影响,此实验设计有助于理解新型电池材料的合成过程及其性质变化,为进一步的材料研究和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通过这类有特色的实验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这类实验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并培养团结协作的思政精神。这些新型材料的化学类实验,还可以体现本专业特色和本校特色,为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重视实验课程的反思环节
在实验中,一般重操作、重过程、重结果,却很容易忽略实验反思,如果只实验不反思,就失去了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机会,只把顺利完成实验内容当成学习,而忽略实验失误的学习是得不偿失的。特别在有些实验内容上,时不时会有各种不可思议的异常现象,这种情况下因为是偶然发生的,学生们很容易忽略不计,甚至毫无反思。实验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验现象与预期结果不符或出现异常现象时,进行实验反思。反思中要聚焦实事求是,遵循科学规律的适当引导。比如EDTA的定量标定实验,有同学发现实验获得的标定后溶液颜色不太一致。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评判哪组的样品颜色是最好最接近,反差的颜色是来自什么原因。然后反思一下: 为什么分别会有这样的结果?学生之间互相对比,查阅资料,从而很好地得出配置和标定实验的影响因素,对做下一次实验有所启发。
具体可以在实验操作中,增加实验课程的反思环节,实验报告中及实验课程评价体系中,分别专门增加实验反思的部分,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时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促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比如鼓励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或心得,反思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和思想提升的启示,从而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内化,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实验教师应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建立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改进机制,勤反思、重效果,根据学生对该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体验、心得体会和反馈情况,不断修订每一个实验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设计
三、探讨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态和成长需求,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发展自己,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行为规范。
教师需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为学生提供系统、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验反思环节的表现中,非常能够体现教师的正确引导的重要性,针对一个具体的专业技能表现,可以最快发觉异常情况,或观察到有趣现象,或发现深层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发挥探索精神、启迪创新精神。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促进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二者的有效融合,这对教师的各项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有能力挖掘有效思政元素,促进专业技能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体会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起到的正向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教促研、以研优教;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堂知识延伸,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最后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有的放矢。这些要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教师来说,设计融入路径,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分析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对教师来说,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CBL、PBL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思政元素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内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及时根据专业和学生反馈情况修改并完善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方法,继续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总结出提升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更好途径和更好方法。
四、结语
通过在化学实验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和恰当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地促进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实际效果是理工实践课思政教育的重点。本文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实践参考和借鉴,促进高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2]李忠军,牟霖.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 2019(2):34-35.
[3]宗西翠,张翼,王亮等.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医药本科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重构[J].生命的化学,2022,42(10):1951-1956.
[4]陈景超,樊瑞峰,徐建斌,郭亚飞.药物化学思政教学元素与案例探讨[J]. 高教学刊,2024(14):185-188.
[5]龙正标,贾长青,胡美忠,罗杰,彭单.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学教改,2024,50(5):94-97.
【作者简介】丁严艳(1980.08-),女,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化学材料。
【课题项目】2024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BJG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