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

武英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第五中学 751300

摘要:在当今初中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教师需依托精心策划的学科审美教育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这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艺术鉴赏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索与学习美术领域的奥秘。通过细致的引导与丰富的实践,学生能够在艺术的世界中畅游,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与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能力;策略

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项既长期又系统的任务。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材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同时着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这些措施,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从而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独特的审美观念。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

审美认知是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标准的综合理解,它对学生的美感感知及评价能力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过程不仅受到学生自身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及生活体验的影响,还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及审美文化息息相关。美术教学尤为注重实践操作,它引领学生在线条的灵动舞动、色彩的丰富交融以及构图的巧妙布局中,深入探索艺术的无穷魅力。美术以其独特的趣味性,能够传达出深邃的哲理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作品赏析、创作实践等,以引导学生深入艺术世界,亲身体验艺术的精髓与美妙。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艺术之美,从而逐步培养起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创新创作是指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能够巧妙地运用新颖独特的观念、技巧与形式,从而创造出既富有独特性又具备前卫性的艺术作品。艺术的本质,在于情感、想象与创新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更是灵感源自生活却又超越日常琐碎,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独特魅力。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最为自由活跃的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亟待通过一种方式来表达与呈现。而绘画,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情感、形成独特审美观念的有效途径。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地感受艺术的魅力与情感的深度,领略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之美。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通过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来探索与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与艺术修养。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深挖教材之美,培育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教材作为美育的珍贵资源,如同一座宝库,内里珍藏了无数精美的美术作品、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深远的美学思考。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素材,特别是那些设计精美、富有创意的报刊图片,引领学生们沉浸于色彩、线条与构图的奇妙世界,以此显著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力。

以精美的报刊为例,这些作品往往融合了新闻性与艺术性,既传递了信息,又展现了美学价值。教师可以选取那些版面布局均衡、色彩搭配和谐、图像与文字相得益彰的报刊页面,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其中的美学元素。比如,分析报刊中运用的色彩如何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如何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探讨线条的流畅与曲折如何引导视觉流动,增强版面的动感与张力;以及构图上的精心安排,如何巧妙地将各个元素融为一体,形成整体的美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会从专业的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将审美鉴赏能力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艺术实践能力。美术教材中的报刊图片,成为了连接学生与美学世界的桥梁,让他们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敏锐的审美眼光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二)强化观察训练,提升视觉感知敏锐度

在初中美术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引导和启发,引领学生掌握观察的艺术,为他们的美术创作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风景画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捕捉画面的远近层次与色彩微妙的变化。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不仅要关注辽阔的天空、连绵的山峦、潺潺的溪流这些大场景,更要细致入微地探究树叶的摇曳、花朵的绽放、岩石的纹理等微小细节。通过细致的观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元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于画面,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和丰富的色彩层次。同时,教师还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微观视角”,引导他们观察物体的形状、线条与纹理等细节特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实则在画面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赋予画面以质感与生命力,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引人入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学会从细微之处发现美、创造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视觉感知敏锐度和艺术鉴赏力。

(三)融合生活情境,深化审美感知体验

在初中美术教育的广阔舞台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更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力。

以“小伙伴”一课为例,教师巧妙地布置了一项课堂绘画作业:让学生以校园生活为背景,描绘自己眼中的伙伴形象,并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分享创作故事。这一任务不仅考验了学生的绘画技巧,更引导他们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美的元素。在作业展示环节,一位学生生动地描绘了一名正在打篮球的男生。他巧妙地运用了明亮的色彩,如鲜艳的橙色和蓝色,来突出人物的活力与运动感;线条流畅而有力,完美捕捉了投篮动作的瞬间;构图巧妙,将人物置于画面中心,凸显其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三、结语

审美能力是个体核心审美水平的体现,涵盖了对美的感知敏锐度、鉴赏深度、评价准确度及创造活力。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深厚的艺术修养及独特的审美趣味,去鉴赏各类对象,从而收获深刻的美感体验,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与启迪。

参考文献:

[1]顾耀宙.探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教育界,2023(33):38-40.

[2]陈聪婕.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智力,2023(28):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