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正向激励理念赋能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

作者

黄毅春

茂名市江滨小学525000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一些新的名词如井喷般涌现,正向激励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正向激励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立足于积极的激励教学立场,将学生的主观精神、生命意识以及身心发展置于首位。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正向激励教育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更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成长。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中,众多学校已经开始逐步推行积极的激励教学策略。

关键词:正向激励理念;小学;班级管理

在实际教学中,正向激励理念是指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采取行动以实现既定目标。正向激励制度则是指一系列标准化的手段,这些手段相互关联、影响并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鉴于小学生自学能力尚不成熟,教师需紧密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内驱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班级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明确标准,树立目标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正向激励理念下,开展班级管理,教师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精准掌握激励机制的平衡点,使学生明确自己应树立何种目标。在这些目标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教师应从具体教学活动出发,将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融入教学,并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励过程,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便能自觉遵守各项规范,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当然,为了提升激励机制的吸引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与他们共同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这些目标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卫生习惯、学习进步、行为规范以及思想品格的培养。

例如:班主任可以先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深入思考,并以此为基础,拟定短期目标。接着,结合学生的反馈,对短期目标进行优化。在确立了短期和长期目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达成目标后的奖励机制评价标准,包括奖励制度的评价准则、奖励的获取方式,以及短期与长期目标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机制构建的关键参与者,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强烈动机,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必须掌握适当的难度,确保不是所有行动都能轻易获得回报,让学生体会到努力与成果之间的联系。否则激励机制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采用榜样激励策略促进班级和谐

“榜样激励”在课堂上的应用,必须遵循科学的原理,并通过公正的奖励机制来激发和提升课堂效率。首先,应遵循科学的动机原理,即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明确小学生的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动机模式,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教师在面对具有竞争意识的学生时,应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学习榜样,激励他们以优秀同学为奋斗目标,利用榜样的力量推动他们的成长,并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帮助他们稳步向榜样靠拢。在执行正向激励策略时,教师应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避免仅关注成绩优异或较差的学生,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占比较高、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点,并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提供多样化的榜样示例。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榜样激励”活动中发挥作用,推动他们的个性成长。例如,班主任将每位学生都纳入课堂管理,让每个学生对班级中的某些事务承担责任,如管理灯光、门、窗、凳子、黑板等。评估学生的表现,不应仅限于学业成绩,还应包括他们对班级事务的贡献,从而激励每位学生为同伴树立积极的榜样。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价

新课标指出,教育教学要落实教学评一体。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积极的动机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在实施积极激励的教学策略时,班主任必须意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要关注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多样性。首先,教师应对每位学生予以关怀与爱护,对其优点予以认可,若察觉学生存在不足,亦应及时予以纠正并给予鼓励,如此方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爱护。其次,教师应依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班级全体成员进行积极的激励与鼓舞,以使更多学生受到激励。最后,教师应信任其学生,激发他们提升自我的动力,并赢得赞誉。

教师应当与家长及时沟通,并引导家长对学生展开正向的评价。一些家长认为当前社会竞争过于激烈,因此在教育子女时往往带有急功近利的心态,频繁地批评子女,流露出的多是负面情绪。一些家长认为这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却未意识到这种做法可能对子女造成重大伤害,导致他们失去自信,未来无论从事何种活动都可能产生自卑感。因此班主任教师应当与家长展开多次,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家长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四: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的结合运用

正向激励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表扬,更应将正面与反面的动机策略巧妙结合,以确保班级管理效果达到最佳。为了在班级管理中有效运用动机策略,教师必须擅长区分和拓展这两种方法。正面激励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重点在于认可和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优点和长处。基于此的正面激励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进而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而负向激励则涉及教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和动机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消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促使学生认识到改正错误的必要性。无论是采用积极还是消极的激励方式,教师在使用语言时都应格外注意,避免过于简单化或一概而论,确保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尊重,从而实现激励教学的最终目标。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选择正负向激励的时机,不应仅限于对教育成果的评价,而应考虑各种情境,以便充分发挥正负激励相结合的最大优势。

结论:综上所述,在正向激励理念下对班级管理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驱力,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之下。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位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特点进行教学,并去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帮助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同时,教师还应用赞赏的眼光去观察学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当秉承正向激励理念明确激励目标,多方面的实施高效的班级管理手段,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利娟.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优化策略探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4(19):35-37.

[2]康泰.小学班主任班级德育管理的实践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4(1):31-33.

[3]程轶.有效发挥评价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4(13):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