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胡立东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省 310023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深刻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然而,高校党建文化育人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提升教育实效的问题,亟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深入结合。本文从新媒体视域出发,探讨高校党建文化育人的新路径,为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育人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高校党建;红色文化;师生互动

1 建设高校党建新媒体矩阵,提升党建文化传播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文化的传播需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媒体矩阵,实现覆盖范围最大化和传播效果最优化。首先,高校建立统一规划的党建新媒体平台体系,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账号(如抖音、快手)、门户网站等,各平台之间形成联动效应。每个平台需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例如,微信公众号用于发布政策解读、党建资讯,短视频平台用于制作生动形象的微党课、红色历史故事等,以内容多样性吸引学生关注。其次,加强新媒体矩阵的专业化运营,设立专门的团队负责内容策划、制作和发布,团队成员由专职党建工作者和具备新媒体运营技能的学生共同组成,提升内容质量与传播效率。再次,充分利用算法推荐机制与热点话题效应,优化传播策略。高校党建新媒体平台应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和行为数据,设置精准推送机制,确保内容与受众需求匹配。最后,在重大节日、活动期间,高校可以围绕主题策划一系列宣传活动,形成热点传播矩阵,如制作建党纪念日专题短片、举办线上主题党日活动,以吸引更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应积极构建与主流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机制,例如与知名媒体联合策划党建专题报道或组织互动活动,进一步扩大高校党建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2 结合新媒体特点开发生动的红色文化与党建素材

为了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和优化党建文化资源,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传递教育内容。应针对学生群体的喜好和认知特点,设计多样化的红色文化与党建教育素材。例如,制作动态微动画、虚拟现实(VR)党史体验视频、增强现实(AR)红色故事展示等形式,将党的理论知识、红色历史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视觉体验,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特别是校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校内资源可包括学校自身的党建文化成果、红色主题活动记录、优秀党员事迹等;校外资源则可涵盖革命遗址、博物馆资料、党史研究成果等。高校应与相关机构合作,共享资源库,搭建在线平台,让学生通过一站式访问获取丰富的学习素材。在素材开发过程中,注重内容创作的思想性与时代性结合,在内容中融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国家发展成就,例如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阐释,或者将近年来的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重大成就转化为生动的教育故事。高校方面要重点开发互动式党建文化课程和学习资源包,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工具自主学习,提供灵活的学习路径与即时反馈机制,提升内容的内化效果。

3 利用新媒体加强师生互动和实践教育

新媒体提供了便利的互动功能,为高校党建文化育人提供了强化师生互动和实践教育的新途径。首先,高校要开发多功能的党建互动平台,例如党建App或小程序,设有在线学习、问题答疑、任务打卡等模块,为师生提供实时互动的空间。学生能结合平台与指导老师在线交流,提出学习疑问、反馈学习感受,教师则可及时解答问题,提供指导。其次,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党建活动,例如在线知识竞赛、主题讨论会和直播讲座等,以趣味性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线上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参与线下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遗址、参加志愿服务等,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使命感。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例如在党建活动中赋予学生更多的策划权和执行权。学生可以组成新媒体运营小组,参与党建文化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也可以担任活动组织者或主持人,从而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最后,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例如设置“优秀党建新媒体内容奖”“最具影响力主题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党建文化传播与实践,并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学生的优秀成果,以示范带动更多学生加入党建文化学习的行列。

4 提升教育实效:利用大数据优化党建文化育人策略

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党建文化育人进行精准化分析和优化,以实现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对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行为进行追踪和统计,例如文章点击率、视频观看时长、评论互动情况等。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准确掌握学生的兴趣偏好和学习习惯,从而为内容策划和活动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开发个性化的党建文化教育方案。例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或推荐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教育反馈机制,实时评估育人活动的实际效果。高校应结合线上问卷调查、学习成效测评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数据,同时利用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对育人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如果某类学习资源的使用率较低,学校可以分析原因并优化内容设计。高校要推动大数据在党建文化教育中的深度应用,例如构建党建文化发展数据库,记录和分析多年来的育人成果和模式,为未来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分析,预测党建文化传播和学生参与的趋势,帮助高校提前调整工作重心,不断提高党建文化育人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文化育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创新传播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强化互动参与以及利用大数据优化育人,能显著提升党建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新媒体为党建文化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传播载体和广阔的平台,促使高校在教育理念、内容设计和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与完善。这要求高校党建工作者始终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深刻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实际需求,做到内容精准、形式创新、参与广泛。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持续迭代与深度应用,高校党建文化育人路径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柳伟.新时代民办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实践与探索——以辽宁省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2):273-275.

[2]曾征.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智慧党建之家”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J].才智,2022(31):16-19.

[3]丁婧.“学习强国”平台在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中的应用研究——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7):65-66.

作者信息:胡立东,出生年月:1987—3,男,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清市,所在院校: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党建文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