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魏静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邮编21500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教育大学生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论述,在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提升思政课堂亲和力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讲什么”、“如何讲”以及“讲的如何”,是思政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三部曲。因此,要多方面提高思政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综合素质,传播中国好声音。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故事;教师素养;教学效果
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素养是思政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构成,是思政课教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讲好红色故事、时代故事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一、强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素养
思政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素养主要体现在初心、理论基础以及讲故事的能力三个方面。
1.坚持育人初心
首先,要尊重每位学生成才特点规律。一方面,要尊重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从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并且针对性选取适合的故事。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高职高专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获取信息渠道多,但是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选取故事时要紧紧抓住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要通过各种类型的“故事”激发学生上课热情,引导他们学会主动思考,从而真正提升思政课效果。其次,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思政课除了要承担起立德树人任务外,还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会他们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在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时、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 ,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思政课在选取故事时,要结合学生长远发展。
2.加强理论学习
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有理直气壮的理论底气。首先,思政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多阅读,丰富自己的专业学识以及“故事”储备。只有这样,在课堂中才能生动形象的向学生传达故事内涵、启发学生。其次,思政教师要加强讲好中国故事相关理论的学习。要把中国故事讲活、讲深、讲透,就需要教师有强大的故事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增强“讲故事”底气
首先,思政教师要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底气。“增强能力底气,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提升科学理论的传播力、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社会思潮的引领力、错误观点的批判力。”[1]思政教师不仅要真心实意愿意传播故事、敢于直面现实问题,能力上还要能利用中国故事进行理论传播、思想引领。其次,在课堂中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全校学生,专业不同,教学对象差异大,因此,要尽量根据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思政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高校思政教师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思政课,但目前来看,距离讲好中国故事还有一定差距。比如,部分教师虽然采取了这样讲故事的形式,但是并没有对“故事”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引导学生通过相关故事进行深度思考;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存在照搬照抄现象,讲解方式较为传统,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都使得中国故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1.授课方式传统,学生兴趣不高。由于课程本身的属性以及思政教师长期以来传统的授课方式,导致思政课堂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再加上部分教师即使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但仍然是传统的灌输教育,缺乏个学生的互动,以及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喜好度的调查,影响了讲故事的效果。
2.只照搬传统事,教学内容枯燥。许多教师在选择故事的时候,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选择学生们都早已熟悉的古早故事,在课堂上如果进行重复讲解,学生们提不起兴趣。当前大学生大多数为“00后”,思维活跃,喜欢的事物较为新颖,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故事,会影响教学效果。第二,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只关心故事本身的内容,而不同学生实际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最终要服务于学生,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发掘人生道理、前行方向。因此,就需要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加入思政课堂,并且最终有所收获。
3.教师全程讲述,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根据调查,当前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较为枯燥乏味,而他们的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因此怎么能在课堂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位思政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老师们只关注自身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存在自说自话、模式灌输的倾向,大大削弱了中国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也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如果一味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行,会降低学生上课的热情,影响教学效果。
4.“故事”类型单一,表达生硬。
优秀的中国故事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在选取故事题材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以及承担的思想教育任务,高校思政课会不可避免涉及到一些严肃话题。思政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挖掘故事中生动、灵动、有情感的部分。这样就造成学生不爱听,觉着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思政课教师要选取多样化的故事题材,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唤醒他们内心的爱国情感,从而爱上思政课。
三、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
通过对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路径。
1.教师加强对中国故事的认知。如何把类型多样的中国故事以对话、近距离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并且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需要思政教师自身加强对故事的理解。第一,加强话语对话。讲好、传递好故事的深层内涵,就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中,提起他们的兴趣,把故事讲“活”。思政教师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抓住故事的核心内涵,突出故事重点情节,提高故事的感染力。同时,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借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热词,把中国故事呈现的更有画面感和灵动感,真正的把故事讲深、讲透、讲活。第二,加强情感对话。在思政课堂中,把故事讲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加强同故事聆听者之间的情感对话。思政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聆听他们的想法,或者让学生来主动讲解故事,让他们参与其中。其次,还可以多讲大学生身边的同辈故事,增加故事的亲切感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2.创新讲故事方式。讲故事很简单,但是讲好却很难。当前,思政课教师最需要改进的就是讲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想听、想参与,从而提升课堂实效。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课堂内容选取合适的故事。故事有好有坏,有大有小,并不是所有故事都适合放在思政课堂中。因此,思政教师要善于选取有价值的故事,能够“为我所用”。选好故事后,教师要“会讲”。把学生想听的融入教师所讲的,促使学生从故事中有所思、有所悟。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讲”,结合自身的理解大胆走上讲台讲出中国故事,讲出底气、讲出自信。如果只是教师一味讲,那故事就容易“高高挂起”,没有亲和力。多鼓励学生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聆听者。
3.运用数字资源,拓宽传播途径。新形势下,要运用多方平台助力思政课。大学生思维活跃,更热衷于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手段,借助微课、慕课、抖音、线上学习平台等手段,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增添色彩和活力。除此之外,在课堂中,也可以借助相关视频、图片满足学生的需要,及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使命所在”。[2]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校思政课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YJ-SZ2304)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永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人之本:政治底线、理论底子、能力底气[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
[2] 曹佳博.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更是时代使命[J].信息周刊,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