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工科融合课程思政背景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路径

作者

徐怡红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浙江省绍兴市 312369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建设法规

基金号:KyKc2111

摘要:随着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建设法规”课程为例,探讨了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并详细分析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整合路径。此外,本文提出了适应新工科教育的思政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旨在通过多维度评估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法规;教学改革

引言:

在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新工科”思想的提出不仅旨在克服传统工程教育方式的局限,更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对于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新工科教育体系下,教育目的不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的实践技巧,同时也旨在加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一、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建设法规课程的思政育人体系

在“建设法规”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其培养的方向,并重视培训那些具备社会责任、法律觉悟及职业道德的工程师来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法律责任、工程伦理及职业道德等思政内容,这样在教授专业知识时,学生也会更好地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角色,同时深知法律规范施工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安全的关键性[1]。为了构建这一思政育人体系,教师应该从课程规划着手,整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社会事件,助力学生对法律背后的社会意义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将法律与道德责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比如,在建筑安全管理中,法律的要求可以被用作思政学习的起点,通过对安全事故责任的深入分析,助力学生培养严格的职业道德。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我们也应当重视对教学手法的新颖探索。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案例教学或者情境模拟等多种方法,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工程道德议题纳入教学讨论中,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责任感。

例如,在教授“工程安全管理”章节时,教师可以引用一起大型建筑事故的实际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案例分析的视角来探讨企业或施工团队的失误,从法律条文的规定出发,并结合他们的实际经验,思考在未来的工程实施中怎样避免相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在讨论的时候,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一步反思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相互作用,并明确在工程管理实践中,法律的义务与社会的责任是相互关联且不可分割的。这种教学布局不只帮助学生掌握建筑法规的核心要点,还协助他们培育对责任的认知,使他们深知法律和道德责任两方面的价值。

二、建设法规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整合路径

在“建设法规”这门课程里,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相关部分完美融合是课程思政深化的关键要点。这不仅涉及到对课程材料的系统性规划,还要求把思想政治的教学与法律和规章内容紧密融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的旅程中不仅能够精通各种专业领域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思想和道德的品质[3]。具体来说,建设法规课程所包括的法律知识覆盖了工程管理、合同法和建筑安全等众多领域。这些知识与国家的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以及职业道德息息相关,因此,具有非常高的思政教育潜能。为了让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需要首先仔细规划课程内容,以识别能够成功融入思政教育中的关键知识点。比如,在教授建筑安全的法律制度时,教师可以结合工程实践中的安全责任问题,探讨企业和工程管理者如何利用法律途径来确保施工的稳固性。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仅会深入理解法律所涉及的专业议题,同时也明白作为未来的工程师,他们肩负的是保障社会的安全与公众福祉的重要职责.

从教学策略的角度看,案例分析法成为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观点的有效途径。通过融入经典法律纠纷的例子或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教师可以将其所掌握的专业法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律、道德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4]。采用这种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对法律和法规有更深的认识,还能进一步增强其职业道德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在教授“工程合同管理”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某著名工程项目的合同纠纷案例,结合《合同法》及相关法规,详细讲解合同条款的设置、履行和违约责任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辩论,要求学生从承包方与发包方的角度分析合同中的利益冲突与法律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合同法知识的掌握,还能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讨论,理解诚信经营、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商业活动中如何平衡法律与道德,强调工程管理者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法律规定,还要具备职业诚信与社会责任感。

三、新工科建设法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构建

在新型工科环境中,"建设法规"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了评估教学成果和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达成的关键工具。相对于传统工科的课程评价机制主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在新工科的思想政治课程框架下,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全面评估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因此,建立评估体系时需要包含多个维度的指标,采用结合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估的策略,全面展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德育发展状况。

设计评估体系时,应纳入用于评估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各项评估指标。为了衡量这些指标,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案例的深入分析,以及他们对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可以构思与法律责任、工程伦理等相关的思政议题,并激励学生从各种视角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通过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在思政教育上的进步。在评估过程中,应该同样关心学生在实际职业中的道德教育表现,尤其在与法律及职业道德紧密相连的实际活动中,评估他们是否能够将法律专业知识和政策思考完美融合。评价制度应当确保过程评估与最终评估的紧密融合。过程性评估涵盖了如课堂讨论、任务布置以及案例的深入分析等多个环节,通过对这些环节的长期跟踪,我们能够动态地了解学生在思想政策教育上的学习进展。在进行终结性评价时,应该结合期末考试、实践报告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在学习期间的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融合到评估体系之中。

例如,在教授“工程质量管理”章节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评估环节,从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案例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到作业和项目中的德育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在具体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入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案例,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从法律责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角度分析事故的成因与责任归属。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工程质量管理法律知识的理解,还能够认识到工程管理中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并重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和思考过程,评估其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应用。

四、结束语

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建设法规”这一核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认知,还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取向。通过构筑思政育人的体系,并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因素,以及形成科学的评估方法,让思政教育在新工科教育中扮演关键角色。

参考文献

[1]杨夏,谭乐平.基于类比迁移理论的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研究[J].科教文汇,2024,(20):69-73.

[2]任雪,杨明明.成果导向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2024,(20):155-158.

[3]江巍,张正光.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协同研究——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04):16-20.

[4]陆俊杰,杨磊,季守成.新工科背景下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建设探究——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3):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