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价值

作者

何龙

中共烟台市牟平区委党校

“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法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看,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始于清末。不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许多仁人志士均试图通过变法图强或者模仿西方实现救亡图存。在当时,梁启超先生提出,中国只有建成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实现现代化。但受制于旧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客观环境,并未实现现代化。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人民摆脱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这为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共同纲领》的出台,还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期探索。当时所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奋斗目标,受制于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对现代化的理解多聚焦在物质文明上。改革开放后,党中央认识到,没有法治就没有现代化。邓小平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主张,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治国方略,强调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中央战略布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战略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物质文明发展,而且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的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党治国理政所取得的两个伟大的奇迹:一个是经济快速发展,另一个是社会长期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两大奇迹的取得,同我们不断推进法治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二、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表现为上层建筑法治化和经济基础的法治化。

1.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上层建筑的法治化。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搭建了总体性法治框架。同时把依法治国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地位,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法治理论和实践渐趋成熟。

2.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经济基础的法治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而法治蕴含的平等、自由、公正等理念,激发市场活力,契合经济社会结构性变化和演进规律,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到党执政兴国,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关系的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同时提出,法治的作用是“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报告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个整体性目标,也就是决定了当前法治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和工作就是要服务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应有之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才能有效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应对风险、维护稳定。

参考文献

[1]江必新,曹梦娇.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J].法学评论, 2023, 41 (01): 1-10.

[2]韩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12-07 (006).

[3]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 [J].东方法学, 2021, (01): 5-24.